中環妍語:好書揭示美國深層矛盾

金融書籍琳琅滿目,讀者在繁忙生活中往往難以選擇好書。我最近讀畢由IMF前首席經濟師Raghuram Rajan所著的《Fault Lines斷層線》,可用喜出望外、難以掩卷來形容心情。

此書是《金融時報》今年度商業類書評選的冠軍,書中挖開了因美國樓價下滑而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骨牌效應表象,深入分析背後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就是經濟社會裏不同的人,每天做着從個人角度看似合理,卻對集體有害的事情。

美國的自由環境向來被視為個人追逐財富與成就的理想地,這個「美國夢」驅動着一批又一批海外移民,無懼千里之遙到當地尋找機會。隨着科技進步、全球經濟一體化及企業將業務外移,美國當地就業機會不斷萎縮,「美國夢」對很多人來說變得愈加遙遠。

試比較九一年以及○○至○一年兩次經濟衰退後的情況,雖然生產分別在九一年後三個季度內及○一年首季度內回復到衰退前水平,但就業卻分別需要23個月甚至38個月才能重回衰退前的情況,這也就是所謂的「沒有就業的復甦」(Jobless Recoveries)。

放寬金融監管闖大禍

美國人一旦失業,有甚麼保障?那只有6個月的失業救濟,同時醫療保險也因沒有工作而失去。正面看這種壓力可迫使失業者不斷尋找工作,避免長期依賴政府,但當就業機會的確比以前少,首當其衝受影響的自然是教育水平低、收入低的一群。

有研究顯示,社會上最富有的1%家庭,在一九七六年只佔美國總收入的8.9%,但在○七年卻飆升至23.5%。換句話說,從七六年至○七年間收入每增加1元,其中58仙便落入這1%的家庭手裏。

如今面對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及國內貧富懸殊,解決經濟問題更形迫切,但政客們有甚麼板斧能一方面在短期內增加國民收入,而又能夠迴避處理政府財政、教育等更根本解決經濟矛盾,卻又更難見成效的敏感課題?

透過放寬金融監管而讓更多美國人不論貧富都能購買自己的房屋,正是政客們想到的「絕佳辦法」。於是,在政府放寬金融監管及鼓勵按揭機構「美國房屋夢」的過程中,市場透過打包金融產品將本來高風險的次按綑綁為高評級投資產品。後續發展不用多說,相信讀者們領會得到。

妍宇

妍宇,《香港華爾街的孩子》作者,畢業後一直在香港的華爾街工作,現任職跨國投行,卻始終是不折不扣的狂想一族:游走在城市之中,沉睡在字裏行間。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