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儲推高通脹 結構失衡困局難解

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認為,「貿易順差過大是通脹的源頭」,應用多種手段漸進式治理通脹。因為順差過大,導致央行須購回美元,被迫投放過大的基礎貨幣,推高了通脹。去年底中國外儲累計為二點八五萬億美元,人行須拋出近二十萬億元人民幣對沖。易網所言可見,中國被迫印了這麼多鈔票,豈會無通脹之虞!這番官式言論,明確把貿易順差視作通脹源頭,順此成因推論,治理通脹的多種手段,就包括治理貿易順差。順差過大造成「水浸」外匯儲備,外匯局無疑置身事內,擔着責任在身。

易綱在他的一番分析裏揭示,美國開動印鈔,用於購買中國商品;大量美元流入,人行購匯外儲增加;外儲回流投資美元資產,投資困難和保值增值不易。這個被稱為對中國不利的「怪圈」,早已為人熟知,儘管對外儲過度膨脹,外界批評之聲不斷,但破解這個「怪圈」的政策成效始終欠奉,順差連年不絕,外儲持續新高,外儲棋路已弈成死局。易綱給通脹「斷症」,揭開的不過是外儲舊患。

舊患難治,主要是政策思維陳舊落伍。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外儲稀缺,採用「獎出限入」的政策,大力鼓勵出口創匯。進入本世紀到現階段,中國已由外匯短缺轉為外儲水浸,但很多地方政府還在奉行老一套創匯的政策思維,其結果只能加劇外儲水浸的情況。毛病出在地方政府,根子還是在中央,像反對「GDP主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寫入中央文件多年,但結構失衡依然故我。

有政令而無成效,中央竟容忍多年,到現階段成積重難返局面,怪得了誰?應對外儲水浸議對策,講分散投資、藏匯於民講了多年,但成效有限:投資美元資產似減還增,比例偏重情況調整不彰;投資實物能力有限,大宗商品一買即漲、愈賣愈貴;海外兼併收購多受抵制,敏感而難進行。顯示當問題積重難返後,要解決問題更加說易做難了。

外儲這盤棋既弈成了死局,已無可能靠一步活棋,就反敗局為勝局了。中央要做得更多才能走出困境,如易綱所說,需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綜合運用,包括內需擴大一點、外需依賴減少一點;工資及社保提高一點;資源產品價格改進一點;資本項對外直接投資鬆一點、方便一點;匯率彈性增加一點;物價漲一點;順差縮一點;經濟增長慢一點、質量高一點。要出手去做的頭緒很多,還要做得緩而有序,以免惹出亂子來。

實際上,從內地可以控制及不可控的角度,不難看到說易做難的現實,譬如資本項對外直接投資鬆一點、方便一點│政策放寬及便利化是內地可控的,境外的接納及不抵制,卻是內地不可控的。尤其發達國的投資壁壘,尚有待逐步打開;至於容易打開局面的新興國,卻有動盪不穩的風險,如蘇丹、利比亞的投資項目,目前備受衝擊的變數。借對外直接投資紓緩外儲水浸,做有風險,不做更困死局,如何闖難關,政策實在需要智勇兼備,遺憾當前看不到如此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