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衝動難收 內銀管束機制悄變

內地媒體的消息指出,中國今年的信貸投放未設明確的目標,信貸增長將主要參考經濟增長情況和通脹水平。這是否顯示,內地央行對信貸形勢感到不安,放棄習慣上的目標管理,而改為央行主導的窗口投放管理。另外的佐證是,較早前盛傳,央行對各銀行信貸按月查核,以及實施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意味着央行將直接操控個別銀行信貸的鬆緊。若消息屬實,勢必令內地信貸市場蒙上不明朗陰影,從而充滿變數。

這是內地央行不得已而為嗎?內地信貸的目標管理變成商銀「下有對策」的自我作為,自我管控只是虛應上峰的周旋程序,信貸目標形同虛設頗讓央行蒙羞。試想,實行額度目標管理,結果卻是年年突破目標,目標失守則管理不力,是明顯不過的事。去年信貸設定目標為七點五萬億元人民幣,到十一月時已「爆燈」,餘下所貸的便是超標的額度,總計全年非八萬億元數額埋單不可。去年算得上是「嚴控」之年,結果尚且這樣,央行奈何!

去年信貸超標,並未平抑需求,由於被「嚴控」所壓,各商銀手上一大把積單,就等今年信貸額下達後衝刺。商銀信貸安排慣於寅吃卯糧,像信用卡先使「未來錢」般,預支、透支未來信貸額,其實年年如此,並且沿襲成勢,美其名曰「早放貸、早收益」,並奉之為經營信條。難以壓抑的信貸搶閘衝動,恐怕是央行放棄目標管理,以個別管理的辣招,力求掌控信貸閘門的原因。況且,整體存備率已高達百分之十八點五,央行約束信貸為達到有保有壓的效果,以差別存備率作為後續手段,也是為勢所逼的手法調整。

情勢顯示,央行隔空發布文件式的管理,是無法有效約束商銀循規蹈矩的。現在央行對商銀的管理,像《西遊記》裏的唐僧和孫悟空,靠唸動緊箍咒收緊金剛箍,迫使孫悟空就範。信貸查核由季改月,再由月改周,甚至要求每日報數,如同象徵緊箍咒愈唸愈緊的過程。由此凸顯了兩者間難以調和的管理角力,商銀自主經營、自主內控空間無形中被收緊,銀行業的基礎結構亦悄然生變。

央行開始扮演主宰的角色,哪家銀行信貸鬆或緊,哪家銀行差別存備率升或降,不是直接的市場判斷,而是經由央行對市場作出判斷。從中反映兩大問題:一是彰顯內地銀行同業拆借市場的調控作用失靈,當前的做法不是向市場化進步而是倒退;二是央行既對口管理,會否替代對口問責?因為由央行對市場作判斷,難以避免太多主觀性,央行判斷也會出錯,唐僧就很多時候辨不清妖精。

銀行信貸管理的變化,由額度到管理模式,是因應金融危機,為求防範風險而變。然而,風險未必隨改變而去,反而是變換形式潛藏隱伏,譬如,商銀營運受制,業績可能倒退;央行一旦誤判市場,緊縮或放鬆信貸過度也會釀成風險。通過當前事態,更無疑驗證了內地銀行業市場化進程緩慢,股份制改革完成後,經營模式、內控管理與國際仍有很大差距,以及監管的制度化未臻完善,尚未足以應對重大金融危機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