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亂局再現 監管更須警覺

全球股市迹近瘋狂,但炒得愈高風險亦愈高,歷史上出現過多次泡沫爆破的經驗及教訓,但爆破前的誘惑往往令人難以抵擋,結果像亞洲貨幣、科網股、港股直通車等泡沫爆破,在這十幾年內重複上演,金融海嘯亦因銀根過度寬鬆所引發。諷刺的是,各國的招數是用更寬鬆的貨幣政策去打救,而且是一輪救市無效,即用上第二輪,市場的反應卻非寄予批判的目光,而是用「大升市」去變相迎合,助力催生一個遲早爆破的泡沫。

現在叫人不買股如同「阻人發達」,罪名可不小,散戶即使明白風險所在,但眼看美元積弱難返,購買力日益減弱,不買股、買樓、買資產便等同身家縮水,不得不投入資產市場的「音樂椅」遊戲,旺市利之所在,更誘使尚未投資的人加入。

沒有人知道「資產追逐潮」可狂飆多久,美國和日本兩大國,要用量化寬鬆將通縮帶往通脹,相反大多數國家卻為通脹傷透腦筋,惡性通脹甚至超級通脹山雨欲來,多位經濟學家已提出貨幣戰爭會帶來災難性後果的警告,可是大國為了眼前利益,不惜飲鴆止渴。量化寬鬆只是放水炒股,流入實體經濟的卻僅佔極小部分,正如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所言,當金融不能支持經濟的時候,是一個很大的隱憂。當然,叫人不入市固然安全,但持有現金亦令人惶恐不安,散戶投資者往往有僥倖爆泡前甩火棒的自信,然而,每次遭沒頂的亦是散戶居多。

各國正紛紛想方設法自保,在爭相貶值之時,新加坡突出怪招讓匯價升值,目的是抗衡通脹風險,間接進一步推低美元。香港在聯匯政策下,匯率政策沒有主動性,難聽的說法是「坐以待斃」,市民自保的方法是加入炒賣。樓市可以出招調控,「有瓦遮頭」是民生必需;然而,股票一向由市場力量自生自滅,調控樓市的後遺症是資金進一步流向股市,在施政報告公布後的一日半之內,恒生指數升了七百多點,昨日的成交更接近一千四百億元,熱錢一發不可收拾。

港股熱錢可以隨時講「拜拜」,一旦崩潰的殺傷力相當驚人。香港官員缺乏識見,可謂前科纍纍,到樓市失控才推助中產買樓的「置安心」計劃。「樓瘋」之後再現「股瘋」,「瘋」雲際會攪到一起更難應付,官員見所未見。何況既然此乃百年一遇之混亂,招數也不能按照常理,一旦炒家看穿港府因循守舊、招式老套,會更加肆意妄為。

在股市瘋漲之時,妖魔又開始叢生,累計股票期權及雷曼迷你債券,有毒性復發的土壤,須保持監管警覺。當局今年加入「銷售冷靜期」作為規管措施,但這類金融衍生產品常常「春風吹又生」,重新包裝加入更複雜的條款掩人耳目,而投資者在貪念蒙蔽下,亦很易墮入羅網,監管者不能倚重業界自律便掉以輕心。

每次泡沫都不例外,吸引一批投資初哥、初姐一試身手,今次升市「焗賭」味道更濃,因為你要為手上銀紙保值,實體經濟又不如股票市場般歌舞昇平。即使是投資老手,知所進退亦說易行難,股場新手更應量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