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通脹再攀 政策日益被動

內地公布八月份消費物價指數升百分之三點五,穩企於超標水平,一點都不出意料,因為根本不需要預測能力,內地言論引導市場看通脹高企。有關言論從兩個方向揭示通脹動向:一方面加息傳言及加息預期言論充斥市場,敦促及早加息遏通脹的建言亦不少;另一方面接近決策層的官員學者倡議,提升通脹的容忍度,有銀行高層甚至具體建議,通脹目標訂於百分之四至七。

言論普遍顯示對通脹形勢的不樂觀,加上民眾現實生活中對物價的感受,更毋庸置疑反映了通脹的攀升。調整貨幣政策抑通脹的分歧,以及提升通脹容忍度的倡議,無疑反映了金融海嘯前,對經濟良性發展的過分樂觀。訂百分之三的目標通脹,睇齊了國際水平,卻低估了國情,如果現今被迫提高通脹容忍度,則證明了當初決策的失誤,但通脹若在攀高再調高容忍度,不停削足適履亦非可取態度。

至於容忍百分之七的目標通脹,對民眾有殘忍之嫌,這不但大大增添低下階層的苦困,宏觀上也不利於經濟良性循環。這樣的建議,作用在於大幅度拖延調整利率,只有業界的既得利益者才拿得出來。由此令人不禁存在質疑,央行決定貨幣政策時,會更關心民眾承受力、經濟良性循環,抑或站在保障業界利益角度,是否有合理的平衡?

提升容忍度還要充分考慮的一個因素,是通脹數據的可信度。有分析認為,過去十年中國滯後半年的M1增速,與當期通脹高度同步,當M1增速突破兩成,隨後都出現物價快速上漲,○四年、○八年的高通脹俱如是,但○九年底,M1增速突破四成,半年後通脹依然在百分之三的弱勢徘徊。分析揭示的重點,是消費物價指數反常及失真,即實際通脹強於消費物價數據。

常理的可信在於,消費物價指數是超發貨幣的必然現象,貨幣大超發而通脹偏弱,難免「有古怪」。金融海嘯後,經濟行政干預見怪不怪,如果消費物價指數淪為行政干預舞弄的工具,就是人為扭曲。而內地數據遭受的質疑多多,正是因為反常及失真,不合邏輯有悖常理。如果依這樣的數據決策,總會因果顛倒,不是政策糾正通脹,而是數據誤導政策。

與消費物價攀升對應的手段是加息,提升通脹容忍度用意迴避加息,迴避加息據說是恐防招引熱錢,製造資產泡沫。然而,因迴避加息,內地實際負利率已長期超過一厘,以致產生消費和投資的錯配,銀行存款為保購買力,只好轉投抗通脹商品,存款轉而追捧資產,如樓房,就是消費者的精明選擇,存款拒絕補貼銀行,可致流向房地產,顯見無助防止資產泡沫。

針對這種情況,市場出現「不對稱」加息的猜測,「不對稱」的目的是改善實際負利率,這樣一來吃虧的是銀行,當然不是當局的政策取向,迴避加息的主要目的是保護銀行,恐怕是無疑問的,否則就不必有提高通脹容忍度一說,還要倡議容忍百分之七的通脹!在消費物價攀高以後,利率動向敏感起來,資產價格敏感起來,民間的情緒也敏感起來,決策者不可避免要拆加息這個「計時炸彈」,怎能再猶豫不決顧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