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房亂象難收 調控須換思路

滬深股升市的其中一個利好,是內地傳出銀行放鬆第三套房貸,市場敏感地預期,調控的風向要轉。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樓市政策,在市況一段時間的膠着後,銀行先已挺不住了。其實,挺不住的何止銀行?房地產廣泛而深滲的產業利益鏈都有問題,政策調控即使未鳴金收兵,也到了艱難前行,睇清路、再邁步的關鍵時刻。

就房地產調控,商業銀行曾進行壓力測試,結果是可承受樓價跌三成,但這不意味商銀認同打壓樓價三成,如果對商銀來一個盈利壓力測試,就可能出現另一種取態。銀行放鬆第三套房貸正是業務壓力使然,房地產調控加上地方融資平台冰封,堵塞了商銀拓展的路徑,緊縮當道哪來低風險的信貸需求,房貸好歹還有磚頭保底。

政府一套套的打壓措施,真能使樓價落到目標區間?這早就不為市場置信,雖然一段政策觀望期內,買家收手等待,發展商力頂,有價無市地僵持,但市場的反饋呈現不妙的訊息。樓市買賣兩閒,但房租推升,是打擊投資性住房的後果,推遲置業卻使租房需求增加,致使房源不繼、租金看漲,有意置業的人總得要住,故而未見利先受累。

另一宗不妙,是房地產市場上游和下游的延伸,呈現嚴峻勢頭。樓市呆滯,發展商起樓放慢手腳,影響到鋼鐵和建材產業滯銷,加劇了產能過剩的矛盾。下游的服務,由代理到裝修、物業管理,都進入緊縮經營狀態,難免倒閉及裁員。上游和下游的情勢,顯示房地產冰封的寒意,最終在整體經濟上散發,是中央防範二次探底的心頭之疾。

房地產好比長期不良生活習慣養成的疾病,沒有一服即愈的靈藥。在政策一輪猛烈的攻心效應,嚇停置業者、發展商後,政策藥還下不下、怎麼下,到了反思關頭。調控要不要進行下去,已成兩難抉擇,進行下去,誰都未必得益,是全輸之局,或有轉而須救市之憂。政府如此直接介入樓市,甚至暗訂壓價目標,是將燙手山芋抱入懷,棄取都難。

政府好心做壞事,香港殷鑑鑿鑿,當年「八萬五」打的是市民安居樂業的旗號,政策用意雖好,但政策效果很壞,香港樓市幾乎萬劫不復。香港前事足以說明,政策動機好不代表政策效果好,世上政府干預樓市,從來不會好收場,中國國情再特別,只要市場化,都不會例外,強大的政府亦不能駕馭市場,金融危機看似改寫這鐵律,其實不然。

政府不干預樓市,並非不必管樓市,政府要做的是維繫市場秩序。市場參與方各安其分,已可令市場順暢,譬如,政府盡其本分,保障土地供應;商人守法建樓,銷售循規有序;銀行貸之有道,風險自覺內控;置業者量力而購,守慎借貸。政府只求保障市場秩序,懲奸罰惡,就毋須再理其他。

內地的問題就是參與方越軌。地方土地財政當道,廉租房供應缺位;商人建樓章法失度,囤地捂盤造市;銀行把關不力,越權違規濫貸。各種行為在私利激勵下,愈演愈烈,造成樓市亂象。當中源頭就在於政策失度、官員濫權,是行政紀律不彰,而非市場價格失靈的結果,政府理順管治的人為因素,要比針對炒家、炒風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