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地如立明鏡 照射政策荒唐

本財年政府第三度拍賣土地,何文田前山谷道邨二期(佛光街)地皮以一百零九億元成交,遠高於市場預期的上限。今次一反前兩次賣地的冷清,幾大主要發展商歷個半小時競投,成交價高出六十八億元開拍價逾六成。作為市場反映,足見能發展豪宅的地皮尚屬矜貴,豪宅樓價主導本港樓市的局面,可能仍會延續。由此效應而言,今次賣地的啟示,如同立起一面明鏡,照射出港府土地政策的失誤與荒唐。

今次所拍地皮早為發展商心儀,自○七年六月起試勾失敗達二十一次之多,已被喻為「失勾之王」。這段歷史與今天拍賣結果比較,刮了政府一記響亮耳光。首先是勾地機制不如官員以往所言,是甚麼「行之有效」的機制,地皮試勾二十一次俱失敗,足以證明機制操作之難,事效之差。正因為一段很長時間勾地機制效果不彰,以致土地供應釀成斷層,尤其豪宅地供應匱乏,以致豪宅樓價畸高,並引導本港樓價走勢經久未衰。

地皮試勾失敗,政府往往歸因於未到價,發展商出手保守。如果以往官員這麼振振有詞,外界還找不到駁斥理據,那是因為政府向無透露底價,未可比較,況且未經市場較量印證,無人能知市場地價水位何在。今次拍地成交價高出逾六成,顯示政府亦未見得比發展商高明。市價賣地的真諦,在於拍賣機制去釐定市價,而不是靠勾地機制。或者勾地機制本亦無錯,錯在政府操作流於自以為是、主觀固執。

政府開口埋口市價賣地,何謂市價?終究由市場較量方知。這番道理的另一角度,就是今次同前兩次拍地迥異,令人知所啟示。以發展商角度看,市場供應存在貴價樓與細價樓分野,也只有發展商知市場土儲家底,從發展商的趨避,才能把握市場的真實需求,發展商的貼市判斷,豈是坐守勾地機制,紙上談兵的庸官可比。然而,政府始終是握實權的決策者,亦因如此,依據市場反應,修正供地取向的責任,仍然落在政府身上。如果政府能反思製造供應斷層的失誤,就會少點自以為是,學得聰明些。

供應斷層已經造成高樓價現實,泡沫風險及置業難社會怨氣不言而喻。政府承認,雖然當前供樓收入比率只在四成二左右,但只要加息幅度達三厘,則供樓收入比迅即攀越五成五。這說法無疑是風險警示,一方面利率逆轉為加息三厘幅度,雖不在眼前並非無可能;另一方面供樓收入比迅即超越五成五,是有損經濟的高風險狀況,不可接受。儘管這是政府在經濟現實面前,轉向承認樓市存在泡沫,但賣地結果偏偏與政策動機極為背馳。

業界指出,雖然政府增加豪宅地供應,以冀達致降溫,然而賣地結果則反映,港府調控未收成效。基於賣地效果,政府即使意識到泡沫風險,但調控仍是不易收效,凸顯一項政策失誤所鑄成的後果,要運用政策去修正,確是談何容易的事。撇除政策爭議,今次拍地客觀而言,顯示發展商對豪宅地踴躍競投,是對本港豪宅市道抱持看漲。這勢頭除了得益於政府一手造成的供應斷層現象,更是經濟大形勢使然。一方面是利率仍低熱錢充斥,另一方面是通脹預期難息,使追逐高價值資產的風氣較盛,以至豪宅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