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講場:港自成一格亦要「設防」

是程式買賣抑或是「肥手指」惹的禍?無論如何反映了金融市場的脆弱,美國已提出檢討「停市機制」和「停板機制」冀填補漏洞。此次數分鐘暴瀉千點,恐怖之處是至今也找不出「死因」,唯一解救的方法是讓投資者「停一停,諗一諗」,就算「不明原因」也是答案,使投資者不致如盲頭蒼蠅。

停市機制自八七股災後已引進美國,那次亦是盛傳程式沽盤招禍,上周道指僅未觸及「紅線」更添故事戲劇性。要令市場暫停交易的肯定是「大件事」,但例如「九一一」及天災均屬一次性偶發事件,股市通常很快便會回升,停市反而沒有必要。由次按爆煲引發的金融海嘯百年難得一遇,但涉及的是整個經濟結構,療傷需假以時日,停市只為了讓驚慌失措的股民冷靜一下,各地交易所可採取臨時停市措施。在○八年底雷曼破產後,日本、俄羅斯、巴基斯坦、印尼和泰國等交易所均曾停市,其中俄羅斯停市更多達六次。

令人防不勝防的是,黑池盛行及高頻交易等重重帷幕遮蔽下的風險—精心策劃的「趁火打劫」。臨時停市機制是適合應付上述的天災及市場恐慌,對付「人禍」則需要緊急停市機制,一發覺異常情況便要㩒緊急掣。不過,納指交易所取消部分交易的做法卻惹來不少非議,甚至可能引發法律訴訟,如無明文規定,何以服眾?

維護「美譽」中門大開

香港每次停市的原因不外乎是打八號風球或黑色暴雨,香港自八七股災停市四日,出事後便相當忌諱,港交所因復市後暴瀉而受各方責難。然而,當年全球其他交易所都沒有停市,香港「開創先河」自招麻煩;相反地,現時許多交易所已有臨時停市機制,香港為維護「自由市場」的美譽而中門大開,在每次跌市都成為外資的「提款機」。

香港連續十六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任何限制措施都視為褻瀆自由度,出了事才懂得補救,例子是滙控無厘頭跌至三十三元,然後方有取消收市後競價交易之舉。不過,如果諮詢市場意見,相信贊成設立停市、停板機制的亦會寥寥;香港是「冒險家樂園」,投資者習慣輸贏各安天命。

至於個別股份的停板機制,目下中國、台灣和日本已行之多年,美國亦有意效法。停板的爭議性肯定更大,早前本港狂炒細價股(尤其創業板),如果升一成即要掛免戰牌,無疑將大煞風景。香港採取是停牌制度,但只在找不到管理層解釋股價異動原因才會要求公司停牌,近年公司關於「不明升因」的通告大減至近乎零,取而代之的是對公司「股價敏感資料」披露更為嚴格。

現時交易系統的複雜性匪夷所思,美國所發生的「奇案」,亦隨時可能發生在香港,停市、停板機制是一道有效的「閘門」,香港「不設防」遲早惹來狼吻。

Money18專論

網址:money18.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