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樓市泡沫成為具爭議性的話題,已經引起內地當局的重視。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表示,中國未來二十年是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樓價上漲壓力大,但政府調控的決心更大。這個表述的解讀,頗有前實後虛的意味,前半句實,是指樓市的牛氣可延續二十年,這個預測有不少專家都提到過,以國情判斷亦算十分合理,二十年的地產牛市,中國能不同泡沫長期作戰嗎?至於後半句虛,是指未見得政府調控的決心大,也不敢對調控的效果樂觀。
樓市泡沫要治標,得先知道根源所在,去年起內地樓價的飆漲,市場認為同四萬億救市,掀起信貸狂潮攸關。政府不這樣認為,為了強調有關說法子虛烏有,把話說得很絕。發改委主任張平表示,四萬億投資沒有一分錢流入股市、樓市。這個絕對說法偏離事實,恐怕小學生都不置信。早前商品房的大量投資,頻頻誕生的地王需要龐大的金錢支撐,背後湧動地方政府和央企的手影。
數據顯示,去年各地產生九十多個地王,央企拿下了六十多個。目前國資委旗下百多家央企,除了十六家攞正牌做地產需買地外,其餘各產業的八十多家央企都以不同方式加入買地。如此龐大的陣營把手伸向地產,原因值得尋味。一方面以往出口一業獨大被金融海嘯打殘,有利可圖的產業愈來愈少;另一方面巨額資金救市、信貸爆炸,資金配置向央企傾斜,因而形成投資門路窄、資金卻多的畸象,房地產在這樣的前提下崛起,硬說沒有一分錢流入樓市,不是罔顧現實嗎?
去年下半年銀監出台措施,約束銀行信貸。今年國資委重整央企,亦即非名正言順的地產企業要專注其主業,雖然未知這項重整有多大的強制性,但從銀監和國資委的姿態看,是想根治樓市的舉措,當然亦有在房地產發展上,抑制國進民退的用意。做法和行動對沒有一分錢流入樓市說法,是明顯的否定,但有關舉措能否發生效用,還要實踐驗證。
懷疑樓市治理的效用,由來有據。樓價飆升已有一段時間,早在救市計劃中央就關注樓價問題,提出多建經濟適用房、廉租房,以這類保障性住房的供應平抑樓市的供求失衡,助低下階層解決住房難題。但這一項恰恰是四萬億刺激計劃中,唯一未按期完成的項目,僅完成計劃不足三成。地方政府對保障房表現的惰性,同對打造地王的熱情,形成鮮明的對比,顯示對治理樓市,地方政府、央企以致銀行,能否與中央同心同德,不無疑問。
由於保障房不足,加劇了商品房的需要,銀行為谷信貸又聚焦商品房,同時去年底有一線城市,樓市投資客高達置業群的八成。人氣凝聚一處,又怎可能以分層法去區別供求,樓價又怎能不愈升愈有,至現在中央擺明車馬打壓,樓價仍然降不下來。對此,雖然官方聲言調控決心很大,但又有多大本事理順不同利益關係,達成降溫趨勢呢?事實上,平抑樓價的決心更多是阻嚇的姿態,政策的另一面又存在樓市跌突,累及銀行信貸的擔憂,成為利益團體與中央政策博弈的本錢,攻守博弈變數未可料,樓市二十年長發展期難言軟着陸,惟求維穩已是最理想的結果,但又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