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板不急一時 港應戰要爭朝夕

內地籌辦國際板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耿亮的說法,何時推出沒有時間表。但肯定的是,相關發行、結算、上市、交易的規則正在積極推動中。目標、策略的安排早有打算,顯示慢工出細貨的取態,潛在的追求無非是想國際板一炮而紅、一戰功成,作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重頭戲。

引人關注的是,包括滙豐控股、中國移動在內的港股藍籌,都懷有迫切的意願,登陸上海國際板。這樣的龍頭企業的示範作用很強,蓄勢追隨國際板的企業預料不少。由此形成了滬港的無形競爭,因為上海發展國際板,目標直指國際藍籌優質企業,競爭的實質就是最優質上市資源的爭奪。這顯然是香港不能掉以輕心的,港交所藉三年發展規劃,打響「全球性金融上市平台」的定位,不能說無的放矢。

香港在競爭中具有優勢毋庸置疑,一向發展緩慢只能是策略失敗。近期招徠外國企業呈現良好突破,除了俄鋁這樣的大企業,保誠大手筆收購友邦,也有意英港雙重上市,證實了本港較優的吸引力,積極變通可見效益。如何發揮優勢,是競爭策略的重點,另一重點就是有效率地擴展規模,即使沒有上海的競爭,國際的競爭殺到埋身,也不容香港在力爭擴展上猶豫不前。無論海外企業是第一或第二上市都應積極爭取,值得花力氣落足工夫。

上海雖然有趕超香港的潛質,但目前的局限亦是明顯的。培育國際板的突出矛盾是,人民幣未自由兌換,難以追求短期規模大幅擴張。一方面國際板只能是人民幣計價板,另一方面不是人民幣促進國際板,反而是借助國際板推動人民幣,將國際板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渠道。內地認為貨幣未自由兌換,使國際板不致像香港那樣,成為「國際提款機」,能保金融安全。

這種情狀,在香港角度看,是短中期的有利時空。因為上海在資金爭奪上,未與香港形成直接的競爭,相反隨着人民幣力爭加快國際化,為香港創造了開闢人民幣業務的空間。除了跨境結算業務外,香港也成為中國境外首發主權債務的市場。未來債券市場的前景,繫於本港的拓展努力,這是滬港股市競爭的副戰場。

可見,香港現有的優勢和先機,猶如借來的時空,無論是國際板還是其他金融服務,上海與香港的競爭,較長時間的未來將是全方位的。香港今天努力打拚,將來與上海尚可爭一日短長,香港今天不努力、無成效,將來與上海就會無得爭。這是清楚不過的未來趨勢,構成香港短中期發展的緊迫感。何況就市場腹地、產業背景來說,上海比香港佔優是不會改變的現實,香港不能只滿足於優勢而忘記掉劣勢。

事實上,上海國際板籌辦過程,力爭法規完善,體現了發展求穩妥的觀點以外,上海悄然推動的引入技術、管理、人才的努力,不能不是對港競爭的先聲。在這方面的競爭,彼此難說絕對的優勢或劣勢,更多是各有所長,甚至上海表現出來的力創有利條件的姿態,較香港更為積極和有成效,上海在策略上充分吸取香港的經驗教訓,參與國際競爭的後發優勢,相信可望取得較佳的效益,是香港不容輕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