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名家講場:工廈活化須適應社會發展

港府不久前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就活化工廈和振興六大產業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於香港經濟轉型的復甦,受到業界歡迎。發展局為此更發表了一份題為「善用工業大廈配合香港不斷轉變的經濟和社會需要」的文件指引,就一些細則的落實向社會各界作進一步說明。政府順應民意為工廈轉型活化開綠燈,大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但在具體推行中如何落實一些具體問題,才能更科學,更穩妥,也更公平,仍值得重視和研究。

此次的活化工廈政策中,主要的四項措施將令投資者節省工廈活化費用,吸引更多的發展商和業主參與工廈改造項目,對加快市區重建的進程,對未來本港產業的轉型,無疑有積極、正面的影響。

措施應適用「綜合發展區」

自香港製造業北移後,香港市區遺留下來的眾多工廈,閒置率一直相當高,其中不乏位置優越,具發展潛質的工廈,對未來的市區重建和服務業發展有重要價值。業界普遍認為,政府有關部門在落實活化工廈的措施時,尚有很多細則要予關注,對一些有爭議、欠科學的規定應多諮詢業界意見。例如,工廈「免繳豁免費用」措施,其涵及的地域範圍應包括哪些方面,就引發不同意見,值得政府有關部門關注。

根據政府發展局為此發出的相關文件和意見,能享有「免繳豁免費用」的工廈所在地域,包括了「工業」、「商業」及「商貿」地帶,但就排除「綜合發展區」內的工廈。「綜合發展區」的確定和發展,是未來香港市政建設和經濟振興的重要部署。然而,這個發展區內的工廈卻排除在活化措施之外,是令人費解的,也引起業界的質疑和不滿。當局對此應予檢討和予以修訂,讓施政報告的建議更符合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

推動舊區改造趨主題化

從長遠看,工廈的活化有利於市區重建目標的落實,也對舊區面貌改觀有正面影響。只要政府在落實工廈活化過程中能實事求是,聽取和尊重業界的意見,香港各工業區的工廈完成活化後,將令市區重建出現新面貌。事實上,儘管政府對工廈的土地用途作了基本規範,但由於市場是決定因素,未來香港各區工廈的前景,無疑仍將由市場主導,並向現時的主題化、行業化方向發展。例如深水埗地區多年來辦電腦節已取得不俗成效,未來配合當地工廈改造可轉型為數碼零售商業區;紅磡現時已有多個大型珠寶金飾展銷中心成功發展,這區的工廈可望轉型為珠寶展銷中心。

此外,黃竹坑的家具業,葵涌、長沙灣的時裝業,觀塘的玩具業等,過去也已有一些基礎,未來配合工廈在區內的大批活化,也應該能向主題化方向發展。在此過程中,政府承擔的協調、配套角色十分重要。由於上述區域都是舊城區,原有的規劃和交通已陳舊,未來在配合市區重建中,政府需要在道路、環保方面作出適當修訂。

另一方面,在舊區工廈的轉型活化中,政府也應該協調相關部門如生產力促進局、香港設計學院、香港職業訓練局等,在區內設立配合人才培訓和技術推廣的設計展覽場所,既強化與業界的合作,又推動舊區的轉型改造,起到一石二鳥的作用。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