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設立股指期貨的意念並不新鮮,早在十年前已有聲音提出,以彌補內地股市缺乏沽空機制的空隙,而倡議融資融券的呼聲,向來亦甚大,但礙於當時內地股市尚處於初期發展階段,而且股權分置、大小非流通等一大堆問題尚未解決,上述措施根本無從落實,因此有關建議一直停留在研究階段,進展甚為緩慢。現在股指期貨及融資融券均落實有期,不僅顯示中國資本市場從此與單邊市機制話別,與其他國際市場拉近距離,也是當局對滬深股市逐漸建立自信心的標記。
內地專家指出,新措施除了增加投資者在股市買賣的靈活性,不管市場上升或下跌均可同樣獲利,對包括內地證券業以及整體市場的發展來說,亦得益不淺。有專家估計,新政策每年可為市場帶來二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新增交易額,為內地證券業帶來五百億至七百億元收入。除此以外,金融衍生工具可以發揮升跌市緩衝的效果,例如在金融海嘯中,有推出股指期貨的二十二個市場,股市平均跌幅約百分之四十七,相反沒有推出股指期貨的市場,平均跌幅高達六成三。估計在加入做淡機制後,內地股市暴起暴跌的情況可望改善。
況且中央已經定出時間表,用十年時間將上海建成內地的國際金融中心,以此做基準,環顧現代的國際金融中心,衍生工具均是其金融市場不可或缺的部分,內地當局須推出衍生工具應市,是必經的階段。不過證諸國際市場的經驗,衍生產品是一把雙刃劍,它有助於市場發展之餘,同樣對市場帶來一定衝擊,必須作出適當和嚴格的監管,才不會出亂象。
令人放心不下的是,內地對衍生工具有深切認識的專家不多,監管人才同樣嚴重不足,在開始推動內地的衍生工具市場時,必須重視包括在監管層面、市場參與者層面的人才培訓,以免將來因為對衍生工具市場認識不深,又要繳交高昂的學費。
值得留意的是,現階段推行的市場做淡機制,並非向所有投資者及證券公司開放,主要得益的是大戶投資者,以及具相當規模的券商。根據擬定的機制,參與股指期貨買賣的最低門檻是十五萬至十八萬元,普羅投資者只能望門興嘆。而且內地借貨沽空的做法與本港有別,內地券商必須有貨在手才可為客戶提供融券服務,不能代客借貨。
照現時的情況,能夠有條件借貨沽空的機構並不多,像中央匯金手握多家大型金融機構股權的超級大戶,更是絕無僅有,在新措施下會否形成不公平競爭以及操控市場的誘因,在在惹人關注。內地股市太受政府政策影響,一向備受國內外批評,如何避免在推行融資融券以及股指期貨時,不自覺地製造另一個政策市陷阱,是對內地監管機構一大考驗,他們在推出新機制時,必須在活化市場和防止遭濫用之間取得適當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