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現象不是簡單的挑戰中央權威,相反可能因為「國四條」搶閘,地方政府財政陷於被動的無奈行為。時近歲晚,財政埋帳,各地都對賣地有預計,國家審計揭示,中央救市擴大內需項目,有九十餘億元地方政府配套資金未到位,佔總額逾四成五,加上明年的預算,地方政府的財政緊絀,全靠賣地尾班車來填數。實情如此,中央亦莫奈之何。
其實,專家早就不看好政策措施能遏抑樓價,中央的措施看似嚴苛,專家卻認為是「隔山買牛」、「隔靴搔癢」,成效存疑。因為今次樓市過熱,不管是「麵粉」還是「麵包」,漲價的根源主要在於信貸狂潮。當中央宣布信貸不會緊縮之際,樓市就難望治本,若緊縮信貸,又怕經濟重返衰退尋底,結果只能是現時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局面,正如專家評說,政策已為樓市所綁架。
據中央智囊機構的專家指出,過去五年內地四成富人買了八成五的房子,當中一成最富者買去五成的房子,剩下六成的普通百姓只買了一成半的房子。這種嚴重的失衡,說明推出經濟商品或者「廉租屋」,是解決問題的當務之急,但這樣不能解決地方財政之急,於是雖知治本之道,但亦被作緩一步的籌謀。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評說中國經濟的「三不」: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在房地產表現得最典型,今年定為「調結構」之年,但地產市場拍地暴露的麵粉要比麵包貴,預示未來要麼樓價繼續漲,要麼可能項目爛尾,地產商、銀行或承受虧損。儘管中央各部委都有不同行政招數可出,但打壓這頭傷那頭,終究是兩難之局。地產「三不」形勢不扭轉,整體經濟「調結構」也就如同空談。
從中港兩地發展的聯繫角度看,後發的內地樓市,或多或少受本港地產發展的影響。遺憾的是,看來香港成功的廉租屋制度,內地未真正學到、做到,反而「土地財政」的高地價、高樓價,卻複製得很足。現在內地重點城市經典樓盤的做價直逼香港,而內地資本富足的炒家,中港兩頭炒,使兩地樓市出現互動的催谷效應。這種資產泡沫症候,連同股市的互動,形成兩地一榮同榮、一損俱損的關聯。
可見,本港樓市的泡沫現象,一方面存在自生的內因,另一方面與內地樓市的關聯,亦非隔岸觀火,無關痛癢。政府在考量經濟影響因素時,不能只見來自內地高增長的利好,而對來自內地的泡沫效應,如同視而不見。因為貨幣氾濫現象為禍的肇因,彼此可謂是共享的。當溫總評說內地經濟「三不」風險時,港府還敢誇口本港經濟穩踏復甦進程嗎?從樓市看到「調結構」的不易為,內地避過雙底型反覆的機會不高,加上歐美退市影響,香港面臨經濟雙底衰退機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