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cares?無論你是否關心環保,但總應關心手上持有的「環保概念股」升值潛力。本港已有多間公司轉型搞再生能源,部分屬魚目混珠,志在炒賣或「吸水」。相對於其他資產泡沫,環保泡沫仍是雛形,相對千禧年的科網泡沫更屬「小巫見大巫」;原因是門檻過高,風力發電要經政府投標,太陽能、核能、頁岩氣等屬高科技及投資不菲;不像科網潮開設一個網頁、或買一個礦場及開採設施般容易。
環保泡沫不易引發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作者湯瑪斯‧佛利曼建議利用「泡沫理論」,刺激再生能源的投資。當然,我們親歷過科網泡沫所帶來的「善果」與「惡果」,泡沫催生大量光纖和海底電纜建設,使現時的互聯網可用廉宜的價格接通全世界。
不過,筆者懷疑「泡沫」是否可同樣用在再生能源身上,因為電力是公用事業,一座具規模的電廠或涉及數十億元的投資。能源無分「顏色」,管它是「綠色」或「黑色」,對大部分使用者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價格。君不見中電(00002)增加使用天然氣發電,明年提高2%的電費,即惹來大多市民反對?
中國似乎也不贊成「泡沫」,所以遏制風電和多晶硅產能過剩。風力和太陽能屬於「免費」的天然資源,成本主要來自設備和組件,降低成本要從上游着手;即愈多的設備商,科研的支出會同步增加,在競爭壓力之下,價格自會向下,電企亦可相應降低再生能源的電價及達至普及化。
低油價減開發誘因
在氣候峰會期間,紐約油價「恰巧」曾連跌9日,跌穿每桶70美元水平。如果各國提高再生能源的比例,原油需求減少,油價下跌言之成理;相反而言,如果油價低於某水平,再生能源的開發會不會欠缺了誘因?無人知道幾年後國際油價如何,今日投資再生能源的公司風險之高與投資不成正比。
比亞迪(01211)的股價上升10倍是否泡沫?不過,就如美國大蕭條後的汽車股,或千禧年之後的科網股,最終只有數間龍頭企業能存活下來。
(聶世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