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場內場外:奧巴馬訪華相當識做

奧巴馬訪華成全球焦點,美國總統上任首年即造訪中國,認真識做,現實上,美國不謀求在亞洲參一腿也不行,中日美的畸形三角戀錯綜複雜,互相拉攏,中國可左右逢源。

大摩前經濟分析師謝國忠在《財經》雜誌上有長文剖析中日合作前景,兩國人口不但有互補性,且日本擁有技術及需要像中國這樣的市場,若雙方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可產生的經濟效益將超過1萬億美元,但要尋求南韓的參與是棘手的問題。

中國影響力日增

先此聲明,筆者不是民族主義者,但中國在國際的影響力日增是不爭之事實,在睦鄰關係上,與台灣、日本和俄羅斯先後進入「蜜月期」。一個「大中華概念」已可大書特書,台灣和日本可借助高技術,俄羅斯則可輸出能源,中國兩大「死穴」或有破繭的一天。

遠交方面,中國慷慨向非洲借出100億美元,不像發達國家借錢時條件多多。本來,奧巴馬的黑人血統有利與非洲打好關係,但還是中國的「銀彈政策」了得,在爭奪非洲的天然和石油資源打開康莊大道。不過,中國在海外的礦場屢遭襲擊,又遭保護主義阻撓,印證「樹大招風」的道理。

即使中國沒有崛起,即使沒發生金融海嘯,北大西洋的經濟亦會趨於沒落,歐美王朝由盛入衰。亞當‧史密夫的《國富論》對地理因素的影響早有詳細論析,船堅炮利佔據殖民地進行資源和勞動力的掠奪,將繁榮推至頂峰。然而,隨着殖民時代一去不返,歐美的優勢大為褪色,現只是「食老本」階段,所謂「富不過三代」,法國人每周工作35小時優哉游哉的生活,很快便會被人趕上。

另外,人口老化、環保政策和左風傾斜在在拖着他們的後腿,歐洲許多國家的生育率不到1.5堪稱「垂垂老矣」,環保需財但又不鼓勵消費,而海嘯後「資」退「社」進更阻礙復甦。

歐洲環保意識減

歐盟如何可扭轉頹勢?是否選了一個「總統」便可達到團結就是力量?○九年他們痛定思痛,不想成為下一個冰島,許多歐洲人對環保已不再關心,不少法國名店星期日照常營業,多國擬提高法定退休年齡。印銀紙雖可解決燃眉之急,但最終還是要後代子孫償還。

巴西里約熱內盧在爭奪二○一六年奧運會擊敗多個先進城市並非無因,北京奧運已印證「人和」的作用更大。

聶世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