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金融海嘯一周年:海嘯周年緝兇算帳

不經不覺,百年一遇、源於美國的全球金融海嘯快將一周年了,這一年間,世人不斷追究引爆海嘯的肇因,亦陸續有著作大爆箇中內幕,被口誅筆伐的頭號人物包括:主張放任監管和超寬鬆貨幣政策的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對樓市泡沫警告置若罔聞的雷曼兄弟前舵手富爾德,以及決策善變失事的美國前財長保爾森。

一度被傳媒歌頌為「美國經濟救世主」的格老,因任內以刺激經濟為由,長期奉行超低息政策,忽視對金融業監管,變成縱容上至華爾街大行,下至小型按揭商任意放貸,慫恿無力買樓的業主借次按置業,最終釀成二○○七年爆發的次按危機,繼而到去年九月,金融海嘯由美國席捲全球,格老隨即被列入海嘯的罪魁禍首。

這位自由市場忠實信徒去年十月在國會聽證會上「認衰」,承認自己當年倚靠銀行業自我監管和自發地保障股東的利益,又忽視長達五年的樓市榮景轉化成泡沫,他認同自由市場這套模式存在漏洞。但他辯稱信貸違約掉期(CDS)等衍生工具大量湧現,並非是構成金融海嘯的主因,而是全球經濟擴張,驅使投資者對回報的龐大需求才是次按危機的根源,他狠斥投資者貪得無厭,罔顧風險。

雷曼前舵手漠視泡沫

至於金融海嘯導火線雷曼兄弟,海嘯爆發後這一年間,不時有著作揭露雷曼失救內幕,該行不良債券及可兌換證券部門的前副總裁麥克唐納在其著作《常識的慘敗》中,炮轟前舵手富爾德對於下屬就樓市泡沫發出的警告置若罔聞,他在樓市高峰期仍大肆掃貨,搶攻商用物業市場,目的是要與舊同僚、百仕通創辦人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爭一日之長短。

結果,雷曼因過度槓桿,持有大量無人問津的證券資產,華府遂拒絕施救,任由該行破產收場。麥克唐納慨嘆,遇到冰山時,即使是鐵達尼號也要扭舵,惟雷曼以高速直衝冰山。

另《華爾街日報》記者韋塞爾也出書《我們信任的聯儲局》爆料,指華爾街八大銀行在雷曼破產前一周,曾經提出自資40億美元,加上聯儲局出資60億美元的拯救方案,向潛在買家巴克萊貼錢收購雷曼,惟遭英國金融服務局(FSA)阻撓而告吹。當時雷曼避過破產的唯一方法就是由聯儲局接管,所需成本高達900億美元,但時任財長保爾森反對該建議,以免好像上次拯救貝爾斯登,再次招致猛烈批評。

因此,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和時任紐約聯儲銀行行長蓋特納不敢動用公帑救火。

保爾森善變 決策混亂

雷曼破產後兩日,華府卻向同樣瀕危的美國國際集團(AIG)慷慨注資850億美元續命,似有厚此薄彼之嫌,伯南克則解釋AIG規模較雷曼為大,任其倒閉可造成系統性衝擊。然而,華府官員萬料不到金融海嘯卻因雷曼破產而引爆。

救市態度變幻莫測的保爾森也成為眾矢之的,韋塞爾狠斥他善變作風不但難以取信同僚,造成決策混亂,更大大削弱公眾對華府的信心。

《紐約時報》早前透露保爾森涉嫌利益衝突,他在雷曼和AIG相繼瀕危的一周,曾與前僱主高盛的行政總裁布蘭克費恩通電話二十多次,遠比其他大行舵手多,結果高盛在AIG獲救後,得到接近130億美元的交易對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