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的共識是刺激經濟仍是雙方的首要任務,意味着目前流動性最充裕的兩個大國,繼續其寬鬆的貨幣政策。同樣的開水喉,中方是信貸氾濫,美方是印鈔無數,內地計算聯儲所印美鈔以一美元排列,可以由地球鋪到太陽。
結果將形成信貸未激活,過剩的美元到全球尋找投資機會,人民幣資產預期升值受到外資追捧,熱錢流入推高中國外儲,過剩的外儲又流入美國國債等美元資產。上述資金循環的損益相當分明,美方甜言蜜語籠絡中方,不過佔了便宜賣口乖而已。
在這樣的前提下,中國資本市場持續的虛漲,實體經濟復甦緩慢,結構調整了無進展。繼續刺激經濟仍然維持過往的格局,只會有利於打救美國,對中方則可能強化經濟失衡。中方容忍這種格局,恐怕是基於理念偏差,就是既自保資產價值,又有感於轉型內需不易,寄望透過打救美國重振當地需求,轉而達到有利中國出口型經濟,贏得調整結構的時間。這種策略倚重別人的配合,無形受制於人,僅從處置外儲的被動及無奈就可見不易。
中國不能對自身的失衡無動於衷。目前態勢已相當明顯,一方面資本市場熾熱,另一方面社會福利缺位,內需未振產能過剩,只靠財政措施推動家電及汽車銷售,支撐消費增長。有美國專家說,中國並不富裕,錢留着自己用。「自己用」就是正視自身的需要,並用得其所。美國雖然是金融危機始作俑者,但走出危機的取向十分鮮明:在民間摒棄賒貸消費、增加儲蓄;在官方淡化房地產、汽車傳統產業,開拓環保、新能源具增長潛力產業。要人打救的比打救人的,政策選擇更鮮明清晰。
日前美國總統奧巴馬表明,看到衰退終結的迹象,金融產業也脫離危險的邊緣。當地感受到經濟回暖,已是確定無疑。自然,中國資本市場也強勁,GDP亦迅速回漲,但彼此的前景,除了看經濟數據及體驗實際的感受外,還要看風險因素。美國大量印鈔,聯儲局敢保證通脹受控;中國大放信貸,未來能否保證通脹不會為禍?至今未見當局有可靠退市策略。
中美之間利益相纏,有如美國財長蓋特納引用的中國成語:風雨同舟。撇開誰打救誰不說,在政策選擇上,應以關注解決自身的問題為先,強健自身然後援助別人,是國際競爭中生存求發展的硬道理。往日中國一窮二白時,美國對中國是甚麼態度?現在中國成為美方座上賓,有權提出自身要求和承擔國際責任,其前提就是自己經濟日益強大並能持續發展,所以中國處理與美國的戰略與經濟不應失此顧彼,忽略解決自身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