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成交稱霸靈活炒
綜觀中、港、台三地的認股證市場,以香港的發展最成熟,現時市面共有二十一家發行商,首隻認股證於八八年在港掛牌買賣,距今已逾廿載歷史。近十年間,窩輪成交比重持續增加,在○七年高峰期全年成交額逾四萬六千億元,佔大市成交逾兩成一。本港證券化衍生產品成交(不計及內地權證)持續在全球稱霸,上半年累計達一千九百九十九億美元,較第二位的韓國明顯領先。
產品及條款多元化
美林亞太區股票結構性產品部副總裁黃書耀稱,不論是上市條例、交易機制、投資者教育及發行商的參與程度,香港認股證市場均是最完整的,加上資訊發放完善及窩輪定價透明度較高,故在兩岸三地中,本港投資者明顯較熱衷於窩輪買賣。
目前於港交所掛牌的其實屬備兌認股證,並非由上市公司發行,而是由第三者發行,發行商會推出不同資產的認股證,如恒指及國壽(02628)認股證。本港認股證的行使條款多元化,亦促使內地投資者對本港窩輪市場產生興趣。
台市改革後起新貴
台灣認股證的發行量相當活躍,今年首季共發行約1,800隻,創下當地歷史最高紀錄,而獲許發行認股證的正股數目亦由第二季的143隻,增至第三季的191隻。然而當地認股證交投卻非常冷清,現時平均每日成交額約5億新台幣,佔主板成交不足1%。
台灣認股證市場的規模是兩岸三地中最小,「清一色」由台資證券行負責發行,如寶來證券及凱基證券等。今年台灣交易所已推出多項改革措施,亦曾來港與港交所(00388)進行交流,冀能加快當地認股證的發展步伐,從而吸納更多資金流入。
不設即日鮮礙成交
今年四月,台灣取消認股證上市發行商的股權分散制度,令認股證的價內外幅度及發行價格大為改善,其後在六月更實行莊家制,大幅提升市場的流通性。
「其實台灣的機制已漸見改善,不過當地窩輪市場卻不能即日平倉,但認股證屬槓桿投資工具,投資者自然傾向作即市買賣,這種交易制度會阻礙當地的窩輪成交。」法興股票衍生工具(亞洲─日本除外)董事李錦認為,台灣或可考慮倣效香港,容許作即日鮮,這可推動當地窩輪市場的發展。
引入指數證受追捧
他表示,台灣認股證的相關資產主要是中小型上市公司股份,且成交分散,反之其他亞太區的認股證成交分布則較集中,如恒指認股證約佔整體成交20%,新加坡的窩輪日均成交有約七成屬於指數類產品。
產品開發方面,台灣在今年五月才首次發行指數類認股證,其相關資產為台灣加權平均指數,及後亦陸續推出金融指數認股證。
累計近兩個月來,指數類認股證的成交額已突破2億新台幣,接近總成交額的一半。
李錦指出,台灣認股證市場的發展前景不俗,原因是認股證在台灣已推行十多年,具備基本的發展條件,加上台股波幅足夠,故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內地權證仍處初階
在內地進行交易的認股證(內地稱為權證)是由上市公司本身負責發行,供投資者於市場買賣。內地權證在○五年才推出,推出時間雖較本港認股證為短,但成交額卻是香港的數倍,可謂後來居上。
黃書耀稱,內地權證缺乏引伸波幅參考,流通量一般亦較低,部分權證價格升幅大幅偏離正股表現,甚或出現認購證與認沽證同時上升的情況。他指出,內地沒有對沖產品如上市期權及期指等,加上發行商制度仍處於雛形階段,故估計即使日後內地逐步開放市場,亦至少需要10年時間才能發展成熟。
選擇少 跑輸正股
內地權證的投資選擇非常有限,截至本周三,上海交易所僅有10隻上市公司權證,並全部為認購證,包括江西銅業、青島啤酒及中石化等;深圳交易所上市的窩輪則有5隻。內地權證數量選擇逐漸減少,其升幅亦跑輸正股,以上交所10隻權證年來表現為例,正股累升36%至337.5%,但相關權證只有16.7%至302.2%升幅,故權證成交的活躍度明顯減弱。據上交所數據,內地權證交易帳戶數目連續3個月下降,至五月份僅有78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