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6/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基金放送:基金分配目標要清晰

本文重點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時候,香港銀行業正值起飛時期,銀行為了廣吸客戶存款,鼓勵市民透過銀行儲蓄,甚至存摺簿也印上一些卡通人物,以吸引小朋友的「利是錢」。當年人們的積蓄,主要就是放在銀行存款上。及後股票市場興旺,愈來愈多小市民不甘心只賺取銀行微薄息率,故把銀行儲蓄投放在股票上。可是股市風高浪急,儘管間中聽到一些股票致富的成功故事,但畢竟在股市鎩羽而歸的人是不少的。

自二○○○年政府推行強積金制度後,市民對基金的認識顯著增加,不少人除了強積金外,也透過一些基金儲蓄計劃作累積財富之用。基金過往的平均回報較存款利率高,風險又較個別股票小,是一種長線累積財富的好工具。然而基金有不少種類,包括股票基金、債券基金及另類投資基金等,它們的比例如何分配,是能否有效累積財富的關鍵。

需考慮投資限制

基金如何分配,首要決定於投資者的目標回報及風險承受程度。我們先計算未來的財政目標所需 (如子女升學、退休費用等),然後根據這個財政目標及自己的儲蓄能力,計算出所需要的回報率是多少。比方說,若你每月能儲蓄3,000元,而未來總退休開支預計為500萬元。你就需要用30年時間,把每月儲蓄以年率8.6%增長。

由於債券基金的年回報一般也在5%左右,要到8.6%的目標年回報,股票基金及另類投資基金的比例就要較多。MSCI新興市場股市指數(連股息)過去20年的年回報為10%,絕對可以滿足所需的目標回報。讀者有一點要記住,就是年輕人的風險承受程度較高,可訂立較高的目標回報。但風險承受程度會隨着年紀成長而下降,尤其臨近退休前的兩三年,承受風險能力會很低,故應該採取保守的投資策略,即持有多些債券基金的比例。

除此之外,訂立基金組合比例時,亦需要考慮一些投資限制,這主要為1、流動性。2、投資時期。3、特別情況。

1、流動性。我們在作投資前,要考慮會否在投資期間把基金套現。若要的話,我們就需增持多些貨幣基金,或一些波動性較小的基金。

2、投資時期。投資時期的長短,是決定承受風險能力的主要因素。年期愈長,承受風險能力愈大,反之亦然。

3、特別情況。投資者可能會因一些特別情況,或個人喜好,限制着投資的選擇。例如某人若繼承了他去世父親的一批基金,而他曾答應父親不會把某些基金沽出的話,他往後投資時就會受此限制,就算不看好這些基金,也不可沽出。

(讀者請注意基金價格可升亦可跌。本文意見只供參考,文內基金買賣策略亦只是模擬,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東驥基金及東驥基金管理的基金組合,有可能持有文中提及的基金。)

東驥基金管理部 東驥財富管理部

投資要精明 助你成為投資達人
詳情瀏覽on.cc《精明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