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面對的危機主要是過度負債,資產泡沫破滅後,形成債務緊縮的危機,政府、家庭、企業及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俱惡化。聯儲局啟動量化寬鬆(即印鈔),目的不外在於催谷資產價格,改善資產負債表。當中的關鍵,谷起資產,但油價及商品不要漲價,即通脹不要起來,格林斯潘引領經濟走出危機就是這麼做的。現在這招數不那麼靈驗了,印鈔效應不可能指望貨幣只催谷股市、樓市,而不沾染商品,在股市漲到一定程度時,商品已成為熱錢炒作的目標。油價被炒起來可不是真正的需求急漲了,而是被熱錢盯上了,這將是美國通脹飆升肇因之首。
油價目前突破七十美元,漲價趨勢已急速形成,其他商品遲早相隨漲價,問題是美國的困局尚未扭轉,聯儲還有繼續印鈔的需要,這就是耶倫提議調高通脹目標區間的玄機,預示在聯儲大員看來,通脹可能是長期的困擾,原先的通脹目標已不能適應未來的形勢。在一波接一波的救市中,美國的財金政策不斷地拆東牆補西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得過且過,必然有此後效。
美國做法的危險在於,不止是美國自己倒楣,而是會把風險推向全球。聯儲啟動印鈔以後,逐步把量化寬鬆「全球化」,香港同內地也不能例外。於是股市、樓市漲升的共生現象出現,油價、商品漲價,毫不例外的會由全球「共享」,因此通脹全球化遲早發生。至於今冬是不是息口的轉捩期,會在接着的一段時間裏,有更清晰的啟示,無論如何市場的感應往往比政府的感應來得更準確些。
依經驗來看,美國通脹對於油價敏感,中國通脹對於豬肉(食品)敏感些,全球各地通脹來得快慢有分別,嚴重程度也有分別,但需要相應的政策回應則是沒有分別的。既然如此,有理由擔心,當加息成為全球對抗通脹的政策時,股市、樓市的漲升進程會發生甚麼事態?在此之前,股樓漲升帶出了復甦的預期,似乎金融危機正在離我們遠去,許多名人所警告的金融海嘯第二波淪為一派空言。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無論是國際機構如國基會、世界銀行對經濟預測,或者諾獎得主等專家的分析,都不認為全球經濟脫險了。現時鼓吹的中國先復甦看法,在中國找到轉型內需的導向前,也欠缺有說服力的依據。事實是誰都明白,目前的資產漲價是泡沫,政府作為管理者也知道,但這樣總比悲觀的硬着陸,令人失去信心好些,政府亦希望贏得時間,消化不利的因素。當形勢出現逆轉時,會否打破目前獲得的短期樂觀升勢,擊碎資產價格的穩定,無疑是第二波的風險所在。
事實上,海嘯是百年一遇的危機,而濫印鈔票也是空前的瘋狂現象,可以推測其後果也將是憑以往的經驗不足以看透的。各地政府並沒有充分可信的政策,去應對危機的局面,或者正是出於這種擔憂,聯儲釋放通脹的訊號,希望一方面警示市場,做好心理準備;另一方面刺一下資產泡沫,遏一遏對漲升的預期,如果能收到效果,對減輕可能的海嘯第二波的衝擊力,肯定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