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定程度是基於疫情的歷史經驗,由上世紀初估計死亡人數逾四千萬之多的西班牙流感,到瘋牛症、沙士、禽流感,疫情付出的人命代價逐步減少,這是因為科學日益昌明,而人類對抗疫情愈益累積起抗疫經驗有關。但細菌亦在加快同醫學技術賽跑,疫情揭示細菌不斷變異,總是先醫藥技術一步襲擊人類,同時疫情發生也趨於更頻密,顯示人類同疫情的較量,一是來易去難循環而無終止,二是每次疫情不同、變數難卜。
評估當前流感對經濟影響,首先是疫情發展未明朗。目前疫情仍處於初步階段,外圍還處於擴散中,儘管擴散比較緩慢,香港因為高度開放,外圍疫情的傳入來自四面八方,隱藏的變數較大,現階段斷言受疫情影響的深淺輕重,是並無根據的。當初沙士、禽流感初起之時,香港都因輕視疫情吃過虧,付出過沉重代價,今天不應重蹈覆轍。因為不知疫情深淺,對經濟作出樂觀估計,就有盲目的嫌疑。
其次恐慌效應難以避免。疫情雖然致命度較低,但傳染性極高。發現確診個案的經濟體,採取的各種措施多寧重勿輕,對交通運輸及旅遊、娛樂及社交等消費領域,正持續發生影響。家庭及個人也會因為疫情減少外出活動,以香港為例,個多禮拜前樓市還是人氣頗旺的,在宣布確診個案後立即大逆轉,不論新盤或二手市道立即降溫。恐慌心態帶來消費緊縮,在每個經濟體都是必然的。
疫情出現在金融海嘯救市的攻堅時刻,顯然很不是時候。各國政府慷慨出手救市,甚至踰越傳統採取極端的措施,當中重要的一條是明白「信心比黃金重要」,希望藉強而有力的措施,扳回民眾對經濟的信心。疫情造成的恐慌心態,恰好沖淡挽回信心的努力,由此多大程度影響復甦,並沒有量化的依據。然而,疫情拖延海嘯後見底復甦,則是必然無疑的。
最後疫情勢燃起貿易角力。政府對疫情採取的抗禦措施,既有正常反應,也有過敏反應,如叫停疫情源頭地的航線,或者禁制疫地輸入豬肉。這在採取措施一方認為是正常的、合理的;但被針對一方則認為是歧視,採取報復的措施。中國同墨西哥之間,點燃了角力的火頭;歐洲幾國同墨國也浮現豬肉口角,如此這般的你來我往,隨着疫情擴大,由貿易角力走向貿易壁壘的可能性很大,這情況對各國復甦不無影響。
現階段形勢不容樂觀:一方面金融海嘯餘波未了,實體經濟欲振乏力,失業率持續推高;另一方面疫情尚在發展中,惡化的變數存在,對經濟的影響未見底。兩方面的變數疊加一起,復甦更呈難度,貿然認為疫情來得快、去得快,顯然流於輕率。美國專家認為,流感疫情增加了經濟下行的風險。世銀曾估一旦流感大爆發全球損失將達三萬億美元,是作最壞打算。誰能保證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呢?總之,低估疫情是無根據的、不智的,做好最壞的打算、爭取最好的結果,才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