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上海享負盛名,為避戰亂而南遷香港的著名京劇武生,決定要將京戲這一縷藝術芬芳,移植到香港這片彈丸之地,繼續盛放。
十年為滿‧禁止回家
連串緊密的鑼鼓聲中,一個光頭小孩單腳站在一張小桌子上,桌子雖只有丁方大小,但光頭小孩平衡力出奇驚人,圍在桌子旁的一眾小孩個個看得目瞪口呆,無不流露羨慕神色。
「爸爸,他真棒!」、「阿爸,我要好似佢咁叻!」圍在桌子旁的小孩子,有些用國語,有些以廣東話天真地說着,唯獨那個單腳站在桌上的小孩,由始至終紋風不動,因為他知道有一個人正站在遠處緊盯着他,這個人可不是說笑的。
「于師傅,我的小孩以後就交你照顧了。」
一個身穿西裝,結斜紋領帶,負手而立的男人聽罷微微點頭,一雙眼睛卻從來沒有離開過那光頭小孩。
「孩子要進我『中國戲劇學院』,可以,但學校要跟家長立約。」那個穿西裝的男人挺直腰板,中氣十足地說。
少年英雄‧光芒四射
「立關書人李玉蘭,自願將長子陳港生,年九歲,投入于占元門下為徒,學習梨園生計,言明十年為滿,於期內所得錢銀盡歸于師傅收入,食宿衣履盡由于師傅負擔;無故禁止回家,中途不准退學,倘有天災病症,各安天命;私自逃走,兩家尋找;頑劣不服,打死毋論;年滿謝師,但憑天良;空口無憑,立字為證,立關書人李玉蘭畫押,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一日吉利」
由1959年11月13日,于占元創立中國戲劇學院那天起,像上述曾經在電影《七小福》中出現過的契約,每隔一段時間總有新的「立關書人」出現,令坐落於尖沙咀美麗都大廈13樓的校址,擠滿一個個光頭仔、男人妹,過着白天練功、夜晚表演、半夜作反、笑淚交織的童年生活,即使校址後來多番搬遷,一班小豆丁之間的手足情誼、師徒間的鬥智鬥力,始終不變。
由學師時在荔園第六劇場舞台上頑皮搗蛋,再到落難美國無奈散班,繼而師兄弟各散東西,卻陸續在影壇綻放耀眼光芒,于占元的一班高足以笑與淚、血與汗,為香港打造出一個橫跨半世紀的熱鬧年代。
張愛玲說得沒錯,「京戲裏有一種孩子氣的力量,合了我們內在的需要」,七小福正是英雄出少年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