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台前亮明立場 默克爾拒絕冷戰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在白宮接見德國總理默克爾,相信是默克爾結束16年總理任期前兩人最後一次會面,儘管雙方在會上強調共享民主價值觀,但仍難掩在重大議題特別是對俄、對中政策上的分歧。

以「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為例,拜登表示,他對有關工程表示「關注」,但他和默克爾一致認為,俄羅斯不應利用能源作為武器。眾所周知,美國一直以來認為,相關工程將增加歐洲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並讓俄羅斯藉打「能源牌」對烏克蘭等東歐國家施壓,結果反而是拜登政府主動讓步,撤銷對「北溪二號」工程的制裁;而今次「默拜會」後,默克爾亦直指兩國就「北溪二號」問題「仍有不同評估」。

不少分析指出,華府在「北溪二號」問題上向柏林讓利,主要是想換取歐盟在「反華戰」中歸隊,但觀乎拜登和默克爾會後對華的聲明,可見相關策略並不成功。拜登強調中國對美國民主「構成生死攸關威脅」的同時,默克爾相對克制得多,僅形容中國是「許多領域的競爭對手」,還不忘指出「與中國的貿易,需要建基公平競爭的基礎上」,說白了即跟中國生意照做,無異於對華府「脫鈎」的號召說「不」。

國內民意 反對站隊

無可否認,德、美關係比起特朗普時期有所回暖,但領導人私交是一回事,國家利益卻是另一回事。中國早已取代美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以德國汽車龍頭企業福士為例,收入就有一半來自中國,較早前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與中國領導人舉行視像會議,德方便明確表示,希望《中歐投資協定》盡快獲批。

必須指出,對華務實不僅體現默克爾的個人作風或取態,更是回應國內的政治訴求。皮尤研究中心早前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超過五成受訪德國民眾認為中國已取代美國全球經濟的領導地位;另一項民調則顯示,中、美發生衝突,只有不足兩成受訪者贊成站隊美國。默克爾下台後,有望接班的基民盟黨魁拉舍特自言反對和中國打冷戰,相信亦會延續前任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