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澇災害年年有 防禦工事宜早築

神州旱澇災害年年有,且總是交替出現,每每送走洪水就迎來乾旱,旱情剛過汛情又已成災,簡直沒完沒了。每年的水旱災害程度也都不輕,動輒被冠以50年一遇、百年一遇,出現頻率更是有增無減,說明構築相關災害防禦工事益趨沉重而複雜,需要做得更精細及更具前瞻性,真正實現未雨綢繆。

黑龍江省汛情繼續擴大,該省北端的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早前並已啟動最高的一級防汛緊急響應,預計洪峰將過境該縣三卡鄉,而該次洪水級別被指超過75年一遇,目前洪峰水位已超警戒水位4.8米,超保證水位1.65米,當局事前已經疏散4,000多人,搶險隊伍又全力加固堤壩,並在三卡鄉段一側設置了一條新堤壩。據黑龍江省氣象台副台長的分析,當下這波嚴峻汛情與冬季降雪偏多有關,天暖融化導致河流流量增加;國家氣候中心人員則認為是當地5、6月降雨偏多等原因所致。

加建水庫 築好堤壩

既然有這些「先見之明」,那麼相關防洪堤壩是否可以早些進行加固?乃至不需臨急才去修築新堤壩?更應看到,洪災險情每年都會出現,並有機會遭遇特大洪災,一些地方何不考慮照着防禦百年一遇大洪水的標準,於平時將堤壩築高築牢?此舉短期來看或會面臨一定成本壓力,但從長遠計絕對不吃虧,低矮的堤壩防不住洪水,沖毀再修固然是一筆錢,更將造成諸多人命財產損失,譬如根據當局公布,去年全國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便達3,700多億元,間接損失勢難估算,相較之下,築好堤壩是否更划算?

其次還需加強水庫的興建及維護,以及完善防洪洩洪河道工程體系建設。去年洪澇災害期間就有專家指出,內地許多中小河流沒有專門的流域管理機構,存在「三不管」等問題,導致不成體系,更會因此形成「小堤大災」;水庫問題亦如此,雖說目前各地修建大大小小的水庫有近10萬個,惟當中絕大部分都屬小型水庫,且大多修建於上世紀60、70年代,防禦標準落後,同樣會成事不足,造成災難。如今南方多地亦再度進入汛期,這些隱患有否及時修補排除?今年會否又處處澤國,損失慘重?

事實上,不少防洪工事亦與防旱息息相關,譬如從去年底延續至今年春的南方多省旱情,有的就是因工程型、設施型缺水所致,水庫、水塘蓄水能力非常有限,縱有豐富的水資源亦不能很好儲存;而一些地方在河道上私自圍湖築壩,導致洩洪時堵塞、平時乾塘,都屬人為令問題惡化。又如森林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既可令江河堤岸更堅固,又可有效緩解水旱災情,平時需加強保育才是,惟因經濟利益導致的破壞無處不在,這種短視做法必須遏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