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急功近利 乏規管必釀禍端

甘肅白銀市上月舉辦山地馬拉松越野賽時遭遇惡劣天氣,釀成21名參賽者遇難的慘劇,事後當局緊急叫停國內相關賽事,要求各方深刻吸取此次事故教訓,進一步加強體育賽事和重大活動應急安全管理。可問題在於,該類賽事活動近年開展得如火如荼,各種亂象及安全隱憂早已有所顯現,當局為何不早作規管,非得等到發生重大禍事之後才來強調安全?

譬如負責本次賽事營運的甘肅晟景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其專業資格備受質疑,不但人手緊缺,無力應對突發災難救援,且多屬外聘臨時工,甚至公司連個正式辦公地點也沒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草台班子,成立數年已營運了7場甘肅省內體育賽事,包括今次出事賽事亦已連續舉辦4年;根據辦賽流程,營運商需先向當地政府報備,並聯繫體育局取得相關部門的批文,再獲招投標資格,那這些年來,每次資格審核都是如何通過的?各部門又在當中充當了甚麼角色?

只顧利益 忽視安全

可以見到,近年內地各處舉辦同類賽事的數量日增,根據中國田徑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馬拉松相關賽事不過50餘場,到2019年已猛增至1,800多場,背後少不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原因在於,相關賽事被指多以宣傳當地城市及山地資源為目的,有助促進旅遊消費、經濟增長,惟甚少具備專業標準水平,乃至一些承辦企業根本不具備舉辦高風險體育賽事的資格及能力,只簡單以高獎金等方式吸引選手參賽,卻不肯在後勤安全保障上投入相應資源,實屬急功近利,或早已埋下安全隱患。

更大的推動力還在於馬拉松賽事帶來的巨大商業收益,這從當局早前發布的相關產業發展規劃可以看出,去年的產業規模或達1,200億元人民幣。在這個鏈條上,養活了一大群人,從廣告商到贊助商、賽事轉播方,再到器材裝備的銷售商及比賽相關的周邊產品、服務等,是故各方都想把這個蛋糕做大,藉以從中分得更多。當然,這也是當局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初衷」,隨着相關賽事審批的全面放開,終致該產業呈井噴式發展,及更趨商業化、功利性,全民健身早已淪為幌子。

由此亦導致出現激烈競爭局面,譬如在內地有「馬拉松第一股」之稱的智美體育,2017年經營大型馬拉松賽事,每場平均毛利仍有近400萬元,如今體育業績已大幅下滑,去年合共只辦了兩場網賽,毛利亦不過70萬元而已。運營賽事的龍頭企業生意都這般難做,試想那些草台班子又會怎樣?為了賺錢惟有請臨時工,盡量縮減安全服務保障方面的投入,地方政府出於自身利益考量,亦對問題視而不見,何愁禍事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