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也是個人資訊最無保障的時代,當各種便捷的網絡電子消費模式愈趨成為習慣的同時,卻又時時刻刻都需要以洩露私隱作為代價。以致有無良商家不無蠱惑地說過,中國人對私隱問題不那麼敏感,他們願意用私隱換便利,可謂大謬不然,就像時下用於商業消費的諸多軟件程式,幾乎都有強迫授權獲取用戶個資的設定,到處都這樣,不同意就沒得用,消費者哪有選擇?
正如有內地媒體對一些餐廳食肆的實測發現,市民早已習慣了的以手機掃二維碼點餐方式,就很容易被商家獲取姓名、手機號、微信暱稱、頭像等個人私隱,從而記錄其消費模式,及可有針對地進行推銷宣傳,又能節省人工成本。只是掃碼的相關軟件總會彈出連串授權提示,若是取消,程式便會回到登陸介面,等於變相強迫用戶自願授權提供個人私隱;有的餐廳為此還在點餐軟件中設置必須關注其公眾號,乃至要求用戶成為會員。
雖然有餐飲軟件服務供應商表示,顧客資料安全有保障,不會輕易被人查看到,但別忘了,類似洩密事件實在不少,一些公司員工動輒為了蠅頭小利而出賣客戶個資,堪稱日防夜防、家賊難防,而被洩露私隱的民眾更不知會面臨怎樣的風險損失。更重要的是,就像有內地專業人士所言,掃碼點餐時的強制獲取顧客資訊行為本就不符合合法性、正當性和必要性原則,故餐廳經營者也好,其他行業相關軟件服務供應商也好,這種行為根本已屬違法違規操作,用戶私隱換來的只是商家的「便利」。
可以見到,當局近年不時查出成批涉嫌強制搜集用戶資訊的違規軟件程式,包括像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內地大型科企、電商巨頭等,幾乎所有應用程式都是如此,只要拒絕相關要求,就別想下載使用;當局一再警告他們需在商業利益和用戶權益之間作出權衡,勿因小失大,然而誰又能聽得進去?結果總是屢教不改,繼續違規,很是說明問題。一是這些商家實在無良;再則說明當局的懲處力度十分不足,導致違規成本太低,勢難起到震懾作用。說到底,不是國人不在乎私隱,連政府都無力管,又叫一般民眾如何去對抗這類壟斷欺凌?
更需看到,在互聯網等高新科技廣泛普及使用的今天,民眾私隱被洩露的機率及方式都在與日俱增,早已成為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譬如各地樓盤、屋苑肆意安裝的人臉識別系統,知名火鍋店海底撈滿布的閉路電視鏡頭,都在不知不覺間讓民眾失去私隱,及侵犯了他們的合法權益;技術濫用危害無窮,既然人類已經進入掃碼、刷臉時代,已被「引導」至這樣的社會,政府就有責任全力保障他們的私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