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內地生育斷崖階段的到來,勞動力人口減少、老齡化、養老等社會問題日趨浮現,故各方都在想辦法刺激適齡男女「為國生娃」。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魯曉明稱,將向全國兩會建議將結婚法定年齡調低至18歲,此舉可說與早前春晚的催婚小品異曲同工,只是這類操作都太虛無,缺少貨真價實的東西,總之不解決生娃的現實壓力負擔,任何表面刺激都難奏效。
該位學者用心良苦地從男女生理發育扯到禁慾、非婚同居,乃至婚外性行為破壞婚姻嚴肅性、衝擊婚姻制度方面,試圖拋出一個看似邏輯嚴謹的「晚婚危害論」,顯然有些扯得太遠。
誰都知道,高昂的育兒成本才是問題癥結所在,奶粉、尿片、玩具哪樣不要錢?生病要不要看醫生?沒過兩年又得張羅上幼兒園、學前班的錢,以至小學、中學、大學等一系列教育投資問題,接下來更有就業、買房、結婚、養老等諸多問題,總之直到他們能夠獨立之前都別想消停,只顧忽悠人早結婚顯然不地道。
當然,該建議亦有其積極一面,就是終於向「國際標準」看齊了,須知在過往很長一段時期內,當局竭力宣揚的卻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政策,表示此舉「有利於提高人口素質」,彼時的邏輯是:法定最低結婚年齡並非必須結婚的年齡界限,生育行為不必與結婚行為同時發生。光有政策宣傳還不夠,當局更以強制手段推行一胎政策,要求「寧可血流成河,不可超生一個」、「打出來、流出來,就是不能生出來」,以致製造無數人間悲劇;錯誤決策更導致現時的生育塌陷危機,於是已顧不得政策宣傳上的前後矛盾,繼續忽悠。
照此道理,當局是否還得開啟早戀、罷學等宣傳模式?因為就算能18歲結婚,事前總得給時間讓男女雙方培養感情吧?如此又會否影響到學業?如果婚後立即展開造人計劃,翌年生了娃,只是19歲的他們是該抱娃上學堂,還是會被迫中斷學業?那樣更會讓全民教育程度都停留在中學水平,同樣不利人口素質提高。事實上,該提議雖貼近國際標準,然而放眼全球,又有多少人真的照此執行?生育意願低迷已然成為全球現象,許多國家都面臨少子化、老齡化問題,可見這招沒啥用。
此外,亦有人大代表欲趁本次兩會召開,提議解禁極具爭議的「代孕」行為,及建議「開放三孩」乃至全面取消生育限制、在東北搞試點等,顯然都非正解。東北經濟環境惡劣,生再多也留不住人;不孕不育與生存壓力不無關係,又豈是解禁代孕的問題?說到底,還得拿出真正實惠的刺激措施,解除生育後顧之憂,國家才有機會繼續享受人口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