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爆發逾年,至今仍在全球肆虐,及對各國、各地區經濟造成持續衝擊。內媒引述某企業資料查詢網站數據稱,內地去年1至11月有逾300萬間實體企業不復存在,就算排除網店及流動攤販,當中小店倒閉數量仍有上百萬之多,業界呼籲政府加強推動減租、地攤經濟,及以大數據對小店實行精準信貸融資等方式,協助渡過難關。
數據顯示,小店倒閉潮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以江蘇、廣東及山東省情況最為嚴重;分析又指,位於旅遊區、商業街的小店倒閉數量明顯高於住宅區。具體到一些城市,教育、健身、洗浴等行業店舖倒閉較多,即使當地擁有眾多旅遊景區,該些小店亦多慘淡結業;以致天津有海鮮酒樓老闆潛逃避債,引發眾多會員食客上門圍堵索賠,上海更有經營奶茶店的老闆鋌而走險,違法在網上開設色情直播間賺錢應付租金,可見問題若不妥善解決,勢會導致連鎖社會衝擊,隱患不少。
小店就是街邊巷尾的小商店、小雜貨舖、小餐館等微型市場主體,屬小微企業中的「最小微」,自身抗風險能力很弱,衝擊影響在疫情初期就因封城措施集中呈現,然而小店經濟亦是「人間煙火」,是億萬民眾的工作崗位、謀生手段,是民生底盤。當局曾有統計顯示,一家個體工商戶平均可帶動兩人以上的就業機會,由此可見,百萬小店倒閉的影響勢會翻倍顯現,總計300多萬間實體企業更不知會波及多少人的生計;此事不免讓人想起當局於去年提出的、欲在2025年形成「百城千區億店」的宏偉目標,卻不知能否如期如願實現。
彼時當局已要求地方商務、財政等相關部門需落實好減稅降費、金融支持、優化營商環境等政策,以扶持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促進小店經濟發展;並表示要「放水養魚」,針對「六保」撥出的巨額政策資金要「瞪大眼睛」看有沒有「直達地方、直達基層、直達民生」,如今來看,或許效果欠佳。事實上,當時廣州、深圳、湖北等地已有小商戶因措施未能真正落實而上街示威維權,之後還有多少類似情形發生?是否因「維穩」而不為外界所知,須民眾默默承受?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亦在調整經營管理手段,譬如允許小店在早市、夜市「擺地攤」,只是此舉早前一度引發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強烈抵制。再如各大互聯網巨頭涉足社區團購,以低價傾銷打壓實體店生存空間的做法,亦都違背了業界對之「科技向善」的期許,反映相關經營監管效果不理想。當然,電商的興起本就如同實體店的掘墓人,防壟斷的同時,如何調和二者關係,已成當局亟需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