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茲別克恐龍化石 證為白堊紀新品種

【本報綜合報道】有俄羅斯研究團隊發現,1997年在烏茲別克沙漠掘出的恐龍化石,屬於一種從未被發現白堊紀時期草食恐龍,推斷其身長為20米,是雙層巴士的兩倍,與地球史上最大生物的梁龍有近親關係,也為白堊紀早期大陸板塊仍未分裂的說法提供支持。

位於聖彼得堡的俄羅斯科學院發現,根據尾骨化石推斷,在克孜勒庫姆沙漠的比塞蒂地層(Bissekty Formation,暫譯)挖出名為「Dzharatitanis kingi」化石的原身,有細小頭部,4條腿支撐龐大的身軀,同時有着像鞭子一樣細長的尾巴。它鋒利的牙齒及長脖子,使它能夠伸到高高的樹上,把整根樹枝從樹上扯下來。

證當時大陸板塊仍未分裂

該化石不但是現知雷巴齊斯龍科屬中的一種從未發現過的恐龍新品種,同時也是亞洲首次發現梁龍近親的恐龍化石。領導研究團隊的阿韋里亞諾夫(Alexander Averianov)表示,該化石是迄今已知最年輕的雷巴齊斯龍科化石。他指,在1億年前白堊紀後期,這隻恐龍居住亞洲大陸最西端特提斯洋的沿海平原上,並推斷雷巴齊斯龍科的恐龍隨着大陸分裂,它們的蹤迹從歐洲散播至中亞地區。研究已於科學期刊《PLOS One》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