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擺烏龍 學術公信徒招損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多少痕迹都被歷史塵封,若想追根溯源,達致薪火傳承,便需寄望於考古發現,由此更可看出,考古工作必須嚴謹專業,來不得半點含糊。而要做到這一點,需首先確保從事考古研究的專家人員有真才實學,而非老眼昏花或濫竽充數、欺世盜名之輩。

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術研究中心前副主任李維明,近日就一塊2000年時在河南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夏朝陶片上的多個字痕,在中國文物報社微信號發表「重要考古發現」,引經據典稱該陶片決非尋常之物,認為對探討當時的文字極具學術意義。誰知第二天,相關考古單位就在同一微信號澄清事件乃一場「烏龍」,指陶片上所謂的字痕乃是當年發掘整理時以記號筆作的記號,以及陶片本身的裂痕,並對工作中存在的不規範、給其他研究者造成的誤導深表歉意。

推斷兒戲 貽笑大方

據指現年64歲的李維明是河南洛陽人,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擁有歷史學博士銜,從事考古與文物學術研究多年,過往也曾在一段商代物件上成功發現殘存文字,不料這次竟「老眼昏花」了,果然是歲月不饒人。想必被歲月奪走的,還有作為一名考古專家應有的求真、求是精神,及對該職業的敬畏之心,只憑公開發布的文物圖片資料就能煞有介事地研究推斷,實在太兒戲,難道是想再創成果,在中國考古史上深深留下一筆?更需看到,學術界至今仍對夏朝是否真的存在抱有爭議,經此一折騰,只怕從此分歧更深。

專家轉眼變「磚家」,豈不貽笑大方?考古研究專業領域的公信力又何堪如此摧折?只是過往這類尷尬事件實在不少,像陝西渭南市博物館展出的一篇民初聲討袁世凱幫兇、陝西督軍陳樹藩的《討陳檄文》,竟來自現代網絡的一篇同名文章,館方人員卻堅稱沒有問題,原因是經相關專家審核過;重慶大學博物館則更誇張,館中收藏文物居然被指無一件是真品;而像當年的假金縷玉衣事件、杭州南宋官窰博物館鎮館之寶贋品事件、假國寶獻汶川等事件,背後無不閃動着假專家的身影。

假專家不學無術,到處招搖撞騙,更會對人類歷史文明的尋根之旅造成誤導與阻礙,給文物古蹟保育帶來各種破壞,譬如當年轟動一時的「最美野長城」被圍封成「水泥路」事件,叫人心痛不已;北京八里橋原本萌態可掬的石獅子修復後卻變成了兇神惡煞,簡直慘不忍睹。各地景區的佛像、壁畫亦常被修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難再復原。去年夏天的南方水災令眾多古橋、古建築被沖毀,近日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的雲南翁丁村焚毀,則凸顯相關保育工作的不足之處,教訓必須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