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負擔太沉重 催婚宣傳怎受落

年三十央視春晚一個小品節目《每逢佳節被催婚》,引發不少適婚而又未婚的觀眾反感,以及受到部分公眾人物的批評,原因是當中出現大量催促年輕人結婚的情節及台詞,無形中製造出各種壓力與焦慮。此舉被指是當局的一種宣傳伎倆,有鑑於內地近年生育率銳減,當局擔憂人口紅利即將消失,不得不設法宣傳鼓勵,往年春晚亦不乏類似題材,只是結婚生娃存在諸多現實負擔,根源問題不解決,一味只靠宣傳,又叫人如何受落?

有輿論注意到,國家統計局上月舉行的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未有像過往慣常公布上一年度出生人口數據,惟據公安部近日公布,內地去年出生登記戶籍的新生兒只有1,000萬出頭,較前年大幅減少,且連續數年呈下跌之勢,反映育齡夫婦的結婚生育意願普遍低迷。值得一提的是,內地從2015年起已全面開放「二孩政策」,當時並有輿論對此甚為樂觀,惟從結果來看,顯然事與願違,期間更有人提出開放「三孩政策」,同樣被指為時已晚。

與其罰款 不如獎勵

面對影響巨大的「生育率塌陷」問題,有網民建議當局不如全面禁售避孕類計生用品,如此一來,「搞出人命」的機率勢將大增;很顯然,這種「餿主意」純屬調侃,並不具建設意義,畢竟生娃不是一時「性」起、一生了之的事。只是當局的某些催生主意比這還要「餿」,譬如早前鼓吹設立「生育基金」制度和徵收「丁克稅」等措施,就被指是在對不願生育人士變相罰款催生,以及加重他們的生育經濟負擔,結果招致罵聲一片;縱使生娃被上升到國事層面,效果仍然差強人意。

生育意願低迷、人口負增長等問題已是全球普遍存在及需面對解決的共同危機,造成該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則可歸結為龐大的育兒成本及就業形勢、樓價、養老等社會福利保障。一句話,生娃負擔太重,生不起就是生不起,找演藝明星演小品也好,請專家學者、發動媒體搞輿論戰也好,基本上很難忽悠成功;更別說生育自由是一項基本人權,豈能強迫?尤其是內地計劃生育政策從當初強制不准多生,到如今的強制催生,都是招人怨的做法。

倒是一些國家推出的實質獎勵生育措施,很值得內地政府乃至全球共同學習借鑑。據指加拿大的孩子成年之前的教育、醫療費用都由國家負擔,南韓則直接給予現金補助,日本也有類似兒童津貼制度,歐洲多個國家則有長達約一年的夫妻帶薪產假,以及可領取高額獎金、生育津貼等,俄羅斯婦女更有3年產假,且可保留職位、薪金照發。總之具體效果或會有所不同,但肯定比只靠宣傳忽悠來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