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浙江、上海、江蘇、安徽等省市所在的長三角與太湖水網地區,素有江南水鄉之美譽,普遍予人小橋流水、河湖交錯、水資源豐富的印象,總之很難與缺水聯繫到一起。現實偏偏就是這麼尷尬,像浙江省近期就在鬧水荒,並波及全省數十個縣市區逾千條村、近80萬村民的日常生活,一些鄉村更被迫實行制水,村民需憑「水票」排隊取水,加之適逢寒潮夾擊,令情況變得更糟糕。
據當地官方證實,去年剛經歷過夏季嚴重洪災的浙江省,至年底竟又迎來旱災,全省平均降雨量較往年同期少逾五成,個別地方情況更甚,陸續出現不同程度水源斷流、水塘見底、城市管網低壓供水等緊張狀況。惟當局又強調,目前並未出現主要城市供水緊張和農田大面積乾旱,表示旱情總體可控。但接下來會如何?據天氣預報顯示,旱情很有可能進一步持續,卻不知當局有否做好充分準備?況且時下廣大農村地區旱情緊張乃事實,怎麼又扯到「主要城市」了,難道保障了城市用水,就不需緊張農村地區?
客觀而言,浙江的旱情與降雨的時空分布不均不無關係,譬如不同的季節與年份、不同地域降水量難免有所差異,事實上,這也是整個長三角乃至其他地區同樣存在的問題。然而也需看到,除了自然災害因素以外,當局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水質保護、節約用水等治理規劃方面是否表現理想?老實說,浙江也好,整個長三角所謂豐水區也好,相關問題皆屬長期存在,一個地方不是年年發生,就是隔幾年重新出現,或是在不同區域交替上演;像浙江樂清市某村此次旱情被指是「10年一遇」,不正說明10年前就曾發生過?
正如有內地公眾環境研究人士指出,按照國際標準,浙江多年來一直處於用水緊張警戒線邊緣,上海屬於重度缺水地區,江蘇則處於重度缺水邊緣,原因亦是來自多方面,包括長三角因為人口密度較大,城鎮化、工業化程度較高,導致用水量龐大。而水資源利用不足則是另一個重要原因,包括工業用水的重複使用率尚不到一半,農業用水更屬落後的「大水漫灌」式,浪費極為嚴重;再就是城市供水管網老化失修,亦造成不小的滲漏浪費,這本身又會導致出現地陷,從而引發諸多安全意外。
人口及工業、產業密集勢又會造成嚴重水體污染,像早前關於長江流域水質含有大量抗生素的調查報告,及當年的太湖藍藻事件,背後反映的都是重經濟、輕環保問題,以致先破壞、後建設觀念至今仍大有市場,像一些化工企業、礦場是利稅大戶,也是排污大戶,監管勢難到位,國家雖有出台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如何確保落實到位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