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罪中國有着數 對敵軟弱必招辱

據報道,中國買家近日與印度出口商簽訂合約,計劃於今年12月至明年2月,從印度進口10萬噸碎米,是近30年來首次。正值中印衝突不斷的敏感時刻,部分人卻公然「資敵」,客觀上難免釋出錯誤訊息,以為愈對中國挑釁,愈能從中國人那裏賺錢,長此下去,中國的外交環境哪能不嚴峻。

有人從經濟角度解釋中國為何向印度購買大米,指越南和柬埔寨等大米進口大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當地今年糧食產量下降,早前更曾限制出口大米,中國這才迫不得已購買印度農產品,以「分散風險」,令糧食進口更多元化。分散風險、搞進口多元化無可厚非,問題是,「死了張屠夫,不吃混毛豬」,天下間能買大米的地方多的是,為甚麼偏偏選上印度?

事實上,進口大米這回事不能只算經濟帳,而必須同時算上政治帳。孔子曾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認為應該「以直報怨」,即使不搞陰謀詭計,也切不可妄圖用所謂泱泱大國的「風度」感動對手。

鬧得愈歡 收穫愈多

只可惜,揆諸歷史,當政者對自己的人民嚴苛,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對敵人卻是寬大為懷、既往不咎,遠的有蔣介石政府放棄日本戰敗賠款;近年跟菲律賓等國發生領土糾紛,只要對方調門降低,立即「稱兄道弟」,又或者當跟美國關係不好時,棄波音飛機而買空中巴士;歐洲鬧彆扭時又會棄空中巴士而取波音,這一手被對手看穿,難免被輪番「攞着數」。近幾年情況更有惡化趨勢,中美貿易戰戰況正酣,中國竟增加購買美國小麥。既然是「鬧得愈歡,着數愈多」,也就難怪澳洲甚至捷克這等小國也輪番登場向中國挑事。

中印爭鬥,部分國人常常看不起印度,認為「不足慮也」,但現實是印度政府號召全民抵制包括手機應用程式在內的中國產品,中方不僅沒有像樣的反制措施,如今更是急不及待向印示好。這就難怪印度媒體打臉中國,認為北京當局早前指糧食豐收是信口雌黃,否則也不會跟「死對頭」買糧。中國賠了夫人又折兵,花了錢還要受辱,能怪得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