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周一揭盅,由兩位美國經濟學者共同奪得,表彰他們改進拍賣理論(auction theory),以及為難以依據傳統方式出售的商品及服務,研發新的拍賣形式,惠及全球的賣家、買家及納稅人。
得主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及威爾遜(Robert B. Wilson)現時均是史丹福大學學者,威爾遜是米爾格羅姆的博士學位指導教授。現今拍賣商品林林總總,研究員根據拍賣理論嘗試了解「拍賣形式」,即不同拍賣規則及價錢的結果。惟買家根據掌握的資訊策略性地參與拍賣,令研究的分析很困難。
諾貝爾獎委員會表示,威爾遜發展名為「共同價值」(common value)理論,指出價值在拍賣前是不確定,但最終對所有人都是一樣,例子包括無線電頻率或特定地區礦物的未來價值。他展示理性買家為何傾向把投標價,設在低於共同價值的最佳估價,這是因為人們憂慮「勝利者詛咒」,即付出太多而輸掉。
米爾格羅姆創立更普遍的拍賣理論,顯示不同買家的「私人價值」(private values)亦有分別。他分析數個著名拍賣形式的投標策略,其中一個展示當競標者投標時,知悉其他競標者更多的估價資訊,會讓賣方有更高的預期收益。
社會隨着發展開始拍賣地皮、無線電頻率等複雜物品,米爾格羅姆及威爾遜合作發明拍賣形式「同時多回合上升拍賣制」(Simultaneous Multiple Round Auction),獲廣泛用於重要公共資產的拍賣上。一九九四年,美國政府首次使用二人發明的其中一個拍賣形式出售無線電頻率,此後許多其他國家倣效。米爾格羅姆表示,同事、學生及朋友一早已認為,他與威爾遜有可能奪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威爾遜指一九五○年代對拍賣理論感到興趣,但以為成為諾貝爾獎得主的時機已過去,又讚揚前學生米爾格羅姆是獲獎研究成果的背後天才。
今屆諾貝爾獎有十二位得主,排除和平獎的世界糧食計劃署,餘下十一位當中有七人是美國人。分析指這是美國在二戰後,對研究及高等教育投資的成果。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