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課綱再傳爭議。有歷史教師近日表示,在最新版的中二歷史課本中,「三國消失,武后不見」;歷史人物幾乎只提到秦始皇,漢武帝等人匆匆帶過,《史記》、《漢書》隻字未提,課程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被指去中國化。
報道指,翻開新版中二上學期歷史課本,在「從商周到隋唐的國家與社會」中關於「從部落到封建」的一節,沒有夏朝,只講商朝到西周,六百年歷史只用了三百字。「從封建到帝制國家」的一節,也只用八百字講述東周到漢末,着墨稍多的是秦始皇和法家之治,接着就跳到漢武帝提倡儒家和薦舉孝廉、曹魏時期九品官人法和唐代科舉。
唐朝之前二千四百年的國家與社會,傳統歷史必談的大事,例如周武王伐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漢末黃巾之亂、三國、魏晉南北朝等,新課本均欠奉;史籍經典《史記》、《漢書》完全不提。盛唐時期的政治史,例如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安史之亂付之闕如。
有教師表示,學生過去可從歷史課認識各朝代政權轉換的前因後果。新課綱太過「簡略」,有閹割歷史之嫌,學生甚至無法判斷不同時期人民的生活有何不同。亦有老師認為,新歷史課程「有捨就有得」,課綱的目標不是培養學生成為史學者,在有限的時間下,着重近百年歷史,包括國共內戰的脈絡、冷戰時期的國際局勢等,有助學生理解當今世界的運行。
台灣的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於前年公布最新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其中歷史課程改為「台灣、東亞、世界」三大部分,原有的「中國史」改列入「東亞史」內;高中歷史的「中國史」篇幅更刪減至一冊,引來外界質疑「去中國化」。台教育部長潘文忠昨日就歷史課本改動作回應,指過去歷史課本採取明確分域,分為台灣史、「中國」史和世界史;新課綱強調分域間的關連性。他強調,新課綱並沒有「去中國化」,而是要引導學生對所屬未來世界當中,由認識台灣,進而對「中國」與世界歷史產生了解,從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