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食品安全問題一向為人詬病,不是食材過期變質致人中毒死亡,就是在蔬果、禽畜、海產種養過程中違規使用明令禁止的有毒化學物質。乃至孕育它們的土地、水源都因各種化工污染,而淪為「培毒基地」,種出來的、養出來的都成了「天然毒」,危害難以估量。
北京市市監局日前公布,當地一間食品公司生產的某批次紅米被檢出鎘含量超標,並已啟動三級召回程序,要求涉事食品生產者於七十二小時內全面回收及停產該款不安全食品。與此同時,北京市另一間食品公司生產的圓形火腿,被檢出不符國家標準的食品添加劑山梨酸和鉀鹽,同被要求停產及於四十八小時內啟動回收。
眾所周知,鎘是一種有害重金屬,長期食用含鎘食物會導致人的關節疼痛、骨骼軟化變形、骨折等問題,且會引發腎衰竭、破壞人體消化道、致癌等嚴重後果,一旦攝入再難排出。換句話說,就算即時發現並停止攝入含鎘食物,亦於事無補,故而各國都要求加強市場監管,及對食物中的鎘含量制訂安全標準;據指中國內地制訂的相關企業標準亦算嚴厲,北京本次檢出的鎘超標食品,就是達到國家標準而未達企業限量標準。問題在於,規章制度有了,安全標準也制訂嚴密,結果卻沒人遵照執行,一切也是白費。
鎘米的出現通常又會牽扯到環境保護、土壤污染防治層面的監管不力等問題。基本上,鎘是通過廢水排入環境中,再通過灌溉進入食物,水稻就是典型的受害作物之一;鎘的污染源大多又是來自採礦及工業冶煉,再就是一些化學肥料中含有重金屬鎘。內地採礦企業的亂象早已是人盡皆知,環保觀念、設施大多無從談起,各種違規行為又不乏「保護傘」庇佑,並已淪為各行各業的安監「潛規則」,以致重金屬被肆意排入土壤、農田,而被污染的土地亦可繼續種植。
早前爆出的湖南「毒大米」事件可謂家喻戶曉,近百噸被銷往了雲南昭通,涉及湖南七家食品生產企業,而此事於二○一七年亦曾發生過,毒大米流入的省份地區則更為廣泛;二○一三年廣東廣州爆出的鎘米事件,結果又是來自湖南的數間大米生產廠,再往前還可追溯到二○○八年或更早。之所以如此,正因湖南不但是中國的「水稻之鄉」,又是出了名的「有色金屬」之鄉。
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GDP,結果哪個也不願放棄,最終在各種利益裹挾下形成監管真空,繼續破壞水土環境,荼毒生靈。只是再這樣搞下去,難免釀成禍延子孫、亡族滅種的大事,當下又因洪澇等天災人禍衍生糧食危機之憂,隨時引發社會恐慌,當局又將如何做好全面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