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損毀嚴重 防災重視不足

內地洪澇災害仍然在肆虐,各種災情損失亦可以通過不斷更新的統計數據直觀感受到,就像國家文物局早前公布指,截至本月七日,南方十一省份有一百三十餘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水災受損,至十六日更已竄升至五百餘處,前後不過十日時間,損毀數字飆升。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直言情況是近年來汛期文物受損最嚴重的一次,反映各地文物防災的重視程度十分不足,須引以為戒。

據宋新潮交代,目前已受損的五百餘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有七十多處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百八十多處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當中又以江西、安徽等省受損文物較多,譬如早前被沖毀的「彩虹橋」就坐落於江西婺源境內,據指已有八百多年歷史;而像安徽境內被沖毀的「鎮海橋」,亦已歷五百多年風雨;此外還有湖北襄陽的古城牆、廣西桂林的李宗仁故居等歷史建築,亦都屬於全國重點保護文物,近期悉數因汛情導致局部坍塌或垮塌,令人倍感惋惜。

欠缺保護 亡羊補牢

對於接連發生的災情,當局每每只能評估其直接經濟損失,眾多間接經濟損失勢難統計,尤其是像文物古蹟這類歷史文化遺產,有的根本就是「絕版」,堪稱無價之寶,國家文物局表示已向各受災省份撥款三百多萬元用於文物應急搶險,怕亦是杯水車薪。更重要的是,相關文物保護工作在洪災到來之前就應該做足,而非等一切沖毀了才出手;況且文物古蹟保護又怎能靠事後亡羊補牢來復修,毀掉重建的還能算是文物嗎?

正如宋新潮所說,內地對於文物防災減災工作仍然欠缺,譬如文物、建築學界對文物建築的保護研究只集中在建築格局、形制、結構等方面,而對文物自身具有的防災抗災功能作用關注十分不足,以致至今仍未形成系統的文物防災理念和技術體系;文物修繕中防災減災措施亦缺少針對性指導,未能將文物自身的防災抗災功能發揮出來。這不免令人想起早前揭露的內地中小河流管理混亂問題,連統一的治水機構都沒有,各方更因諸般利害衝突而忽略防洪工程,反映防災治理水平與格局觀念都很落後,儼如人為製造險情。

這也難怪,置身GDP論英雄、政績工程決定官運前途的年代,文物保護工作和防洪工程一樣,維護保養費用乃至技術人員投入都很乏力,遭忽略並不奇怪。正如有文物保護專家指出,一些古橋損毀前仍在服務市政交通,甚至供重型貨車通過;安徽的「鎮海橋」則因維修加固項目推進緩慢,終致在動工前被沖毀;更有一些地方為了經濟利益擠佔古橋河道,堵塞洩洪通道,危及的不只是文物古蹟,更是億萬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問題,當局又將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