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環境仍吃緊 紓困幫扶需落力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指,內地第二季經濟重回正增長,GDP按年增逾百分之三,惟受第一季嚴重負增長拖累,內地上半年GDP仍按年下跌百分之一點六,創下歷來最差半年表現,以致城鄉總體就業環境仍十分吃緊,後疫情時代又遇上洪澇等天災人禍,加強紓困幫扶,保就業、保民生更需落力。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內地城鎮六月份失業率為百分之五點七,當中又以年齡在二十至二十四歲、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士的失業率為甚,涉及逾八百七十萬人,並創下了百分之十九點三的新高,令應屆畢業季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

按此比率,今年至少會有一百六十多萬大學生失業,原因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水災等影響下,企業的招聘需求下降,有的甚至以毀約方式拒招新人;此外,貿易、進出口行業因受國際疫情影響導致訂單大減,相關崗位的學校招聘亦比去年同期降低超過四成;而在內銷貿易、服務、金融等行業,對應屆畢業生的需求同樣降低四至五成。

疫情水災 連環夾擊

其他層次的城鎮就業人員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內地今年四月份城鎮失業率為百分之六,五月微降至百分之五點九,六月又比五月有所下降;表面上看,第二季失業率似未出現比當局預期更壞的結果,惟上半年總體城鎮新增就業人員同比仍減少了一百七十多萬人,第二季度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同比減少近五百萬人。與之相對應的是消費支出數字,上半年人均達到九千七百多元,雖比去年同期實際下降近一成,反映的仍然只是「被平均」水平,因為當局自己也說了,內地尚有六億人月收入在一千元以下,加之疫情、水災等多重夾擊,這樣的消費支出總讓人感覺不真實。

正如國家統計局發言人所說,上半年國內GDP、工業、消費、投資等主要指標其實仍處下降區域,第二季部分指標回升僅屬恢復性增長,反映疫情衝擊損失未完全彌補,事實上也難以這麼快被全面補上,還需努力推動經濟重拾正軌,措施包括強化就業優先政策,通過減稅降費減房租等政策協助市場渡過難關;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市場化、社會化就業,通過增加研究生招生規模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加強就業幫扶,鼓勵新業態就業和靈活就業,帶動更多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等。

更關鍵的是,相關紓困幫扶措施必須保證能夠切實執行到位,譬如此前財政「放水」款項有否及時分派到位?當局近日又提出「小店經濟」保就業,會不會再像早前的「地攤經濟」那樣,到處受到抵制?否則難免還會出現為保飯碗而吃「死亡辣條」自甘受虐、為賺錢棄幼兒於不顧的無奈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