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洪澇危機仍在持續,長江流域累計降雨量更已超過一九九八年同期水平,一些地方又是號召青壯年人士回鄉抗洪,又是立下「生死牌」欲與大堤共存亡,不無悲壯之感。然而這些做法都只是治標之舉,正如有專家指出,內地各中小河流至今亦無統一的流域管理機構,以致常出現各自為政、管理混亂現象,又因涉及種種利益衝突,導致各級防洪工程長期被忽視,反淪高風險區域,搞不好就會釀成「小堤大災」,必須慎重對待。
水利部日前公布指,全國目前已有四百三十多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更有三十多條出現超歷史洪水險情;長江、黃河上游、珠江流域的西江和北江、太湖都先後發生一號洪水。長江幹流的湖北監利以下河段及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水位仍處於超警狀態,預計情況還會進一步惡化;此外,中小河流洪水多發、重發現象成為今年汛情的主要特點之一。
惟據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前副總工程師程曉陶表示,內地目前除了七大流域外,更多的中小河流都無設立專門的流域管理機構,以負責各流域的防洪規劃,及統一協調上下游、左右岸、幹支流及城鄉間的利害衝突關係。由於中小河流往往又涉及多個行政區,並由各地方政府負責管理,導致許多中小河流的防洪工程不成體系。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小河流的堤防多是以土築堤,牢固程度可想而知,加之上游又缺乏大型水庫,對於洪水的控制能力較弱,都增加了洪災爆發風險。
這也難怪,在以GDP論英雄的年代、以政績工程決定官員能力與前途的大環境下,防洪水利工程無疑是「貼錢買賣」、「看不見」的政績,誰還肯花時間與精力去協調各方利益衝突,誠心以科學態度搞好水利建設?同樣的問題亦出現在排澇治理環節,一如程曉陶所說,洪與澇分不開,排澇系統的集中排水量太大,又會反過來導致河流水位增高,乃至出現倒灌現象,形成「看海式」內澇災害,原因就在於近年城鎮化速度太快,地下排水系統建設遠遠跟不上發展需要,已有的系統又因老化及維護不足等問題,令排水功能大減,以致形成惡性循環,如同災上加災。
若每條河流、每個排澇系統都淪為「三不管」地帶,洪水決堤之危必然處處高懸,時時驚心。縱有像湖北赤壁、武穴等地村民立下「生死牌」欲做「死士」,以肉身迎戰滔滔洪水,或像江西江洲鎮政府那樣,火速召喚父老鄉親回鄉抗洪,又豈能守得住家園?這些亦不是治本之策,惟有將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心上,平時築牢堤壩,進行科學治水,才能有效降低災害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