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伸出橄欖枝 說時容易做時難

傳媒報道,伊朗駐伊拉克大使馬斯季迪表示,伊朗對改善跟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的關係持開放態度,並認為應該盡速進行。馬斯季迪指出,被美軍擊殺的伊朗革命衞隊指揮官蘇萊曼尼,當時正在巴格達從事「和平斡旋」的工作。

特朗普政府此前一度表示,之所以要除掉蘇萊曼尼,是因為對方正策劃針對美國多個駐外使館的襲擊行動,美國人生命安全面臨即時威脅;另一方面,華府始終避免採用「暗殺」的字眼,強調蘇萊曼尼是「恐怖分子」,「和平時期不得殺害別國軍事將領」的國際慣例,並不適用。

根本矛盾難解決

然而,這個所謂「恐怖分子」的頭銜,完全是美國人自己強加在對方身上。蘇氏作為伊朗軍方關鍵人物,因核問題被聯合國定位為「國際制裁對象」,且不說這跟「恐怖分子」有很大一段距離,而國際社會對伊朗的制裁,亦隨着一五年伊朗核協議的簽署而取消,故此美國對蘇氏的定點清除,徹頭徹尾是「暗殺」行動,是典型的「國家恐怖主義」行為。

至於說到蘇萊曼尼的「和平使者」身份,伊拉克前總理馬赫迪亦曾經證實,蘇萊曼尼是為了「和平」而來,商討伊拉克與伊朗、沙特阿拉伯之間的外交和解,對於這一點,特朗普完全知情。華府指摘蘇氏是「恐怖分子」的說法站不住腳,聲稱後者策劃攻擊美國大使館,又拿不出確鑿證據,最後惟有含糊其詞,草草收場,改口說蘇萊曼尼要為過去在伊朗恐怖活動中喪生的六百多名美國人負責。

當然,伊朗對沙特和阿聯酋伸出橄欖枝,大有分化美國盟友的意味在內。美國近年對伊朗的制裁,令德黑蘭的局面日益艱困,在區內減少敵人,的確可以起到緩兵作用。

問題是,伊朗跟沙特的矛盾屬於根本性質,一個屬什葉派,一個屬遜尼派,再加上伊朗始終存在統一整個伊斯蘭世界的野心,兩國既要爭奪「龍頭」的地位,要實現「和解」,談何容易。對於沙特來說,美國作為盟友雖然不怎麼可靠,也要花大筆「保護費」購買美國軍火,但畢竟花錢就能買到平安,預料沙特在可見的將來,仍然會緊跟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