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頓新書爆料 共和黨鐵板一塊

美國國會參議院對總統特朗普的彈劾審訊正密鑼緊鼓進行之際,有媒體引述前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即將出版的新書內容,踢爆特朗普曾表明,除非烏克蘭協助調查前副總統拜登父子,否則美方應繼續凍結對該國近四億美元的援助。

消息傳出後,民主黨人如獲至寶,該黨彈劾代理人發表聲明,形容新書內容具「爆炸性」,促請參議院傳召博爾頓作供。不同於最終罷免總統,需要參議院全體三分之二票數通過,傳召證人作供,僅需簡單多數支持,以現時共和黨在參議院所佔的議席計算,只需四名參議員「倒戈」即可。但截至目前為止,除了猶他州參議員羅姆尼等異議聲音,共和黨參議員基本上仍然是鐵板一塊,傳召博爾頓作供能否成事,似乎難以樂觀。

塑造被迫害形象

即使退一步,博爾頓真的在彈劾審訊中指證特朗普,所造成的影響是否如想像般巨大,亦值得商榷。觀乎傳媒披露的博爾頓新書內容,雖屬第一手資料,但「新意」其實不多,預料特朗普辯護團隊仍會繼續堅持,連事件主角之一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都多番公開表示並未感到「受壓」,證明對總統的彈劾根本站不住腳。更何況,支持傳召證人的共和黨議員,為自己塑造「尊重程序」形象的目的已經達成,在聽過控辯雙方陳詞後,自然可以「華麗轉身」,按照一早擬定好的劇本,歸隊為總統護航。

正如不少分析人士指出,彈劾審訊後的形勢已經寫在牆上,一句話概括,無非就是「通俄門加強版」,當日獨立檢察官米勒的報告,無法找到特朗普「通俄」的實證,結果被特氏用作凝聚支持者的「利器」,進一步強化民主黨人「政治迫害」總統的印象,現在事情上升到「彈劾總統」的層次,更證明華盛頓政壇的「腐朽不堪」,選民必須再給他四年時間,與之進行鬥爭。

事實上,這場彈劾鬧劇亦意外地暴露美國的霸權本質。整件事最大的爭議在於,特朗普向烏克蘭「施壓」,目的在個人政治圖利,假設施壓的目的是讓烏方購買更多美製軍火,在「國家利益」的大旗下,總統絕對可以為所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