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全國大罷工 預示南亞山雨來

中東局勢牽動全球神經,以致於各國媒體近期忽略了南亞的局勢發展。就在伊朗導彈襲擊伊拉克美軍基地的同一天,印度十個工會發起了全國大罷工,號稱有二千五百萬人參加,抗議莫迪政府推動經濟不力。這是莫迪去年夏天成功連任總理後,民怨的第一次大爆發,預示着在全球經濟、政治皆不穩定的大氣候下,南亞同樣山雨欲來。

大罷工當天,全國各地交通及公共服務癱瘓,政府、金融、軍工等重要行業的員工均響應了工會號召。在西孟加拉邦省首府加爾各答,示威者封鎖鐵路,與警察爆發衝突,多人被捕。雖然自莫迪二○一四年首度出任總理以來,印度亦曾發生過三次全國大罷工,但這一次的背景卻不同了。莫迪推行經濟改革後連年增長的經濟,從去年開始首度出現逆轉。

莫迪經濟政策虎頭蛇尾

上月,印度央行將年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幅預測,下調至5%,是近年首度低於中國。伴隨着經濟的放緩,是莫迪重商政策導致的基層民怨沸騰,社會矛盾加劇。這次大罷工喊出的口號,就是批評莫迪施政「反人民」,要求收回有損勞工權益的修例,改善基層民生。

在莫迪的第一個總理任期內,印度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GDP連年以8%左右的速度增長,一度被視為經濟增幅超越中國的新興大國,並被冠以「莫迪經濟」的雅號。然而從現在看來,莫迪的法寶只限於吸引外資。印度的普及教育、基礎建設、城鄉差距、土地改革及社會流動等連串問題,並未得到顯著改善,為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設下了樽頸。

面對國內種種未解的社會矛盾,莫迪政府及其所屬的印度人民黨,傾向於在內政外交採取強硬手段,通過刺激印度教民族主義,鞏固民意支持。對內,莫迪斷然取締了印屬喀什米爾地區的自治,回教徒地位受到擠壓;對外,中印於二○一七年爆發洞朗軍事對峙。此外,印度的第一艘核潛艇近來亦下水,同時威懾中國和巴基斯坦。

印度爆發全國大罷工,說明無論莫迪內政外交採取何種強硬政策,他無法迴避的仍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問題。一旦經濟持續放緩,而莫迪政府繼續選擇通過在國外樹敵,以迴避國民的飯碗問題,那麼亞洲除了朝鮮半島、台海和中東,就連南亞也會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