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伊朗頻鬥法 伊拉克淪角力場

美國駐伊拉克巴格達大使館日前遭親伊朗示威者圍攻破壞,華府隨即增派海軍陸戰隊確保使館安全,並增派數以千計士兵前往中東地區支援。有分析認為,華府此舉,是為了避免重演美國駐利比亞班加西領事館於一二年遇襲並導致大使死亡一事。但不管怎樣說,今次事件顯示,伊拉克淪為美國跟伊朗鬥法的角力場,最終受害的還是當地百姓。

事件的起因是美軍聲稱在伊拉克北部的一個軍事基地,遭親伊朗的真主黨旅火箭襲擊,造成一名美軍承包商死亡、四名美軍士兵受傷,因而發起報復轟炸。諷刺的是,美國的這一炸反而幫了伊朗大忙。伊拉克近月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主因之一是民眾不滿伊朗長期干涉內政,本來華府正好隔岸觀火,坐等親伊朗政權被迫下台,如今卻因繞過伊拉克當局,自己出手,這就給總理馬赫迪拿「國家主權」來說事,批評美國的空襲行動基於政治考量,而非為了伊拉克人民。

戰爭外引內政壓力 選舉慣技

如是者,就出現示威怒潮由伊朗領事館轉移到美國大使館的弔詭一幕。當然,站在特朗普的角度,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伊朗以「切香腸」手法測試山姆大叔的底線,由在波斯灣扣押美國盟友英國的油輪,到擊落美軍的無人偵察機,再到炸毀沙特的煉油設施,美方始終隱忍不發,唯一能自圓其說的理據,是沒有美國人命傷亡,現在這個缺口一破,特朗普再無藉口退縮。更何況每逢進入選舉關鍵期,尋求連任者每每有動機將內政壓力「外引」,轉移國民視線,直接揮軍伊朗風險太大,攻擊伊朗在伊拉克的武裝力量,「小懲大戒」,卻是無妨,說伊拉克人民是大國代理人戰爭的最大受害者,就是這個原因。

有人說美國當年推翻薩達姆,最大的得益者是伊朗。兩伊同屬什葉派回教徒主導,德黑蘭於一四年協助伊拉克抗擊「伊斯蘭國」,加上電力、天然氣等供應仰賴伊朗,兩國更是親上加親。反觀美國,在伊拉克經營多年始終不得人心,他們以「解放者」自居,卻始終被當地人視為入侵者,不可謂不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