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劾總統改策略 美民主黨更進取

針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彈劾調查,目前正在眾議院如火如荼進行。民主黨籍的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表示,在調查過程中,特朗普實際上已承認有「賄賂」的行為。民主黨人對特氏罪行「定性」的變化,顯示他們要把總統趕下台的策略更為進取,也更為貼地。

民主黨人此前以拉丁文「quid pro quo」來形容特朗普於七月份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電話。所謂「quid pro quo」,意思是指報酬或條件交換,通常指不涉及商人或中間人的利益交換以至服務互換,用在特澤通話的語境中,原本相當合適,但一般民眾可能感到比較陌生。反觀「賄賂」(bribery),意思清晰易明,更重要的是,美國憲法明文規定,「賄賂」以及「叛國」等重罪,是可以作為彈劾總統的理由。有分析認為,在緊接而來的聽證和調查中,民主黨人勢必圍繞他們所稱的「賄賂」行為窮追猛打;而未來送交參議院、彈劾特氏的具體「條款」,亦將就相關指控大做文章。

證明賄賂有難度

問題在於,不管是利益交換也好,賄賂也罷,共和黨人也會辯解說,在特朗普與澤氏通話後,數億美元的軍援還是送到基輔政府之手,儘管當時烏方沒有承諾要對拜登父子進行調查。

更有甚者,比起利益交換,要證明「賄賂」似乎更為困難。針對前者,事實擺在眼前,拜登是特朗普的潛在大選競爭對手,一旦被調查,特氏坐收漁利,不言而喻。但要說到「賄賂」,有行賄的一方自然就有受賄一方,那麼是否要證明華府的軍援進入澤氏或相關官員的私人口袋?(值得注意的是,澤氏在電話中亦談到,烏克蘭可以從美國那裏購買更多武器)再有就是「動機」問題,共和黨人也可以說,拜登實際上有沒有貪腐行為是一個問題,但確保競逐最高公職者「比白紙更白」,卻是符合國家利益。

不管怎麼說,彈劾特朗普的攻防戰才剛開始,精彩紛呈可期,除非眾議院共和黨人「譁變」,否則「通俄」調查特朗普也撐得過去,他會在乎打另一場泥漿摔角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