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昭通一所名校的新生推薦人名單日前曝光,據指是校長親自為開後門入校的學生編班,名單上的推薦人非富即貴,不是秘書長就是總裁,事件再次折射出內地教育腐敗的亂象。
涉事中學為昭通市第一中學,是一所擁百年歷史且為該市辦學水平最高的中學。不過有網民近日發布一張編班名單,表上印有學生姓名、性別、考試總分,更設有一列選班和推薦人。名單顯示,大部分推薦人均是有頭有面的人,包括常務副區長、醫保局局長、企業總裁、科長等,而第一名更是昭通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
新生分班,基本原則還是好學生和弱學生互相搭配,力求各班基本持平。突然間插進了秘書長、局長等官員干預,校方自然左右為難,不止是學校經費資源要依靠政府,面對的不是領導就是資助企業老闆,誰的面子都要給,結果照顧了極少數,忽略了大多數,曝光了醜聞,糟蹋了名校。
上述亂象,其實全國各地普遍存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內地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各地重點學校制度人為製造差距,加劇了基礎教育領域內部資源配置的失衡,導致在同一地區、區域內的學校之間差距拉大,造成了一批基礎薄弱的「差校」、「垃圾學校」。把學校、學生分為不同等級,為了選拔少數「尖子」而使多數少年兒童的利益受損,這種強烈競爭性的教育,是造成「應試教育 」的重要基礎,也是教育腐敗以及權貴子女集中名校的根源。
教育公平歷來被視為社會的公平底線,公辦學校屬於公共教育資源,學校無權自定違背社會公平的規則,沒有理由拿公共資源做利益交換的籌碼。但現實是,有權可以進名校,有錢可以交擇校費、贊助費進名校,甚至連學生分班都要分貴賤,靠自己努力進入名校的平民子弟自然就被當作陪讀,這也是當今內地社會矛盾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事實上,不僅教育資源,內地幾乎所有資源都向權貴傾斜,包括住房、社會保障、醫療,以致社會階層分化日益懸殊,權貴通吃一切,在競爭中佔盡先機,他們靠的不是聰明才智,而是權力和金錢。最難過的是,當權貴子女隨便可上名校之際,西部偏遠山區的貧窮孩子卻還要攀懸崖或溜索過河上學。
放眼當今神州,貧富分化已逐漸代際傳遞,低階層者進入較高階層的困難愈來愈大。權貴子女一個個進身名校,等待他們的是錦繡前程和平坦寬闊的人生,而寒門子女卻要在社會的底層絕望掙扎,他們一到人世間就已輸在起跑線上,他們輸的不是智商與能力,只是輸在機會不平等,輸在沒有一個官爸或富媽。一個愈活愈精彩,一個愈活愈無奈,兩相對照,令人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