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自製導彈巡防艦恐難產

台海局勢持續緊張,台灣軍方致力強化和汰換老舊軍備,海軍推動「震海計劃」自製首艘導彈巡防艦,原定二○二六年交付。但海軍司令部上周五(13日)承認,因自主研發的戰鬥系統進度落後,導致交艦時間延遲。外界指恐影響海軍戰力交接。

台媒披露,海軍原定七年後交付一艘排水量四千五百噸的新巡防艦,總預算為二百四十五億元(新台幣‧下同,約六十二億港元),原定明年編列約四十七億元(約十二億港元)。惟最新提交立法院的預算內容顯示,新巡防艦的預算僅約九千萬元新台幣(約二千二百九十萬港元),金額縮減或顯示明年進度大幅落後。

海軍司令部上周五發新聞稿解釋,新巡防艦由軍方機構中山科學研究院(下稱中科院)研製,但中科院研發「迅聯」戰鬥系統的進度延遲一年,因此明年的預算延至後年執行。

新系統令建造成本大增

台媒分析指,新巡防艦面臨的技術難題,是台軍擬在艦上安裝包含相位陣列雷達的迅聯戰鬥系統,會導致重量過重,只有把排水量增至六千噸才能解決問題,惟如此將大增造艦成本。

此外,海軍否認戰鬥系統改與海外大廠合作的報道,強調仍以中科院研發方案為主,海外廠商為輔。海軍上周六(14日)再發新聞稿,稱新巡防艦案為科研案,發展過程中受技術限制、輸出許可或物料來源等因素影響,可能延遲無法避免,中科院在此方面已盡力克服。

目前海軍現役巡防艦為成功級巡防艦、美國製的佩里級護衞艦和濟陽級巡防艦、法國製拉法葉級巡防艦。其中濟陽級巡防艦的艦齡達五十年,拉法葉級艦齡亦已屆卅年。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