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究破解瞓覺6大迷思

人一天有不少時間都在睡覺,長期睡眠質素不好會導致健康風險上升。美國紐約大學蘭貢醫學中心日前發表研究報告,建議成年人每晚睡七至十小時,並列出多種現代人常見的睡眠迷思。

1.成年人只需五個小時或更少睡眠時間?

專家指,有大量證據證明每晚睡眠少於五小時,會令健康風險上升,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或猝死的機會。

2.大腦和身體可適應更少睡眠?

專家指,身體需經過數次睡眠周期才能完全恢復,讓身體和大腦處理記憶、調節情緒及恢復免疫系統。每個睡眠周期有四個階段,包括淺層期、中層期、深層期及快速眼動期。

3.睡前喝酒有助入睡?

專家指,酒精可以幫助入睡,卻難以實現深度睡眠,大幅降低休息質量。

4.睡不着也不要起床?

專家表示,超過十五分鐘仍無法入睡,應起床做簡單活動,例如摺襪子。

5.在床上看電視令人放鬆?

專家指,應盡量避免睡前使用手機和電視等設備,因這些設備會發出明亮的藍光,影響腦部釋放褪黑激素,令人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入睡。

6.賴床對身體無害?

不少人在鬧鐘響後,仍會在床上爭取多數分鐘的睡眠時間,但其實大腦會因而重新進入快速眼動期,令人醒來時昏昏欲睡。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