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雖然安倍晉三強調「令和」出自現存最早的日語詩歌總集、國書《萬葉集》。但不少中國網民引經據典,指「令和」於成書更早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及東漢辭賦中出現。有中國學者指,收錄「令和」的梅花歌序多處直接引用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的文句,甚至連結構也有相似之處。有日本網民笑言,根本沒有辦法避過中國的影響。
《萬葉集》成書年代和編者眾說紛紜,全書二十卷,收錄自公元四世紀至八世紀,共四千五百多首長短詩歌,地位等於中國《詩經》。《萬葉集》全書採用漢字,部分用來表意,部分用來表音,有時兩者兼有,但採用日語的文法語順,這寫法稱為「萬葉假名」,是現代日語假名的始祖。現代人要讀懂它,先將原文以現代假名寫出來,才可解讀詩句含意。
《萬葉集》內容主要分為雜歌、相聞歌和輓歌三大類,「令和」的出處《梅花歌卅二首》屬雜歌類別。有中國網民指在東漢天文學家、文學家張衡創作於公元一三八年《歸田賦》中,發現「令和」的痕迹,原文為「仲春令月,時和氣清」。《黃帝內經‧靈樞》中亦有「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字句。
中日交流在魏晉南北朝時代漸見頻繁,逃避戰亂的漢人移民經朝鮮半島或海路移居日本,他們被稱為渡來人,為日本帶來先進的農耕技術、鐵器及紡織。及至隋唐一統,日本於公元七世紀至九世紀,多次派出遣隋使及遣唐使,吸收先進的唐朝制度及文化,並促進佛教在日本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