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兼四十六職 推簡政適得其反

江蘇省多地近日公布人事調整,其中徐州市常務副市長王劍鋒身兼四十多項領導職務,引起社會關注。這反映內地官場機構臃腫、人浮於事、尸位素餐等問題比比皆是。

據官方通報,王劍鋒出任市政府推進職能轉變協調小組、政務服務領導小組、深化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等四十六個小組組長、副組長、總指揮或副主任的職務,全部頭銜加起長達近千字,當中最長的一個官銜叫做「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結果連官媒都質疑王身兼數十職,有此精力嗎?

雖然徐州官方回應輿論質疑時指,「領導小組只是臨時性議事協調機構,屆時撤銷」,但這種現象在內地並非個例,如江蘇常熟前年曾公布的一份通知中,也有一名官員的職務多達三十七個。

分散精力 助長懶政

人們不禁會問,官員為何身兼多職,他們是有三頭六臂還是為了撈好處?而這種「全能官員」存在各地,似乎是職務愈高,能力就愈強,所兼職務就愈多,即使有的是虛職,官員也是趨之若鶩,當仁不讓。

據稱官員身兼數十職的理由是,一方面由於某些工作需要各部門協調;另一方面由高級別官員掛帥協調、容易拍板解決問題。其實不然,議事協調機構過多、領導小組成堆,有可能適得其反,不僅分散了官員精力,還助長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更導致各部門懶政庸政,互相推諉,官員們泡在文山會海裏,又怎麼可能執政為民?國務院近年多次對各地清理議事協調機構作出部署,要求加大簡政放權的力度和效力。但在深化改革的名義下,各地五花八門的小組及部門似乎愈來愈多,就江蘇省為例,多地政府網站顯示,官方領導小組或指揮部就有逾百個。

其實,地方政府愛成立領導小組的背後是「權力」,一切都是領導說了算,官員兼多少職,就意味有權力「增值」。說是臨時機構,但所有領導小組都要設立辦公室,必須抽調人員,實際上變相設置機構。

內地改革開放以來,曾歷經四次大規模機構精簡,但始終走不出「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惡性循環。不但機構愈來愈多,官員隊伍也翻了幾倍。官方早前公布內地財政供養人員超過五千萬,實際數字應遠不止此,官多為患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話題。

中共十九大後,中央推動新一輪機構改革,聲稱從制度設計上優化政府職能,將權力鎖入籠子,現在看來,關鍵是要解決議事協調機構太多、太濫,以及化解官多為患等問題,實施精兵簡政、開源節流,將庸官廢官逐出體制,否則每次改革只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