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老布殊強於外交,內政卻不堪入目。任內美國經濟走向衰退,當時美國有十分之一民眾依賴政府派食物過活,大學生、工商業管理階層和專業人士的薪金連年下降,失業率持續攀升。美國《時代》雜誌一九九一年選他為年度風雲人物,用「猶豫、混亂」來形容他在國內的政績。他更被嘲笑為二次大戰以來表現最差的總統。
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令油價上漲,使美國的經濟問題一下子暴露出來。老布殊一方面設法向聯邦儲備局施壓,希望調低聯邦基本利率;另一方面採取卸責的做法,將經濟延緩復甦的責任推給民主黨議員佔多數的國會對他採取不合作的態度,但都不能力挽經濟惡化的狂瀾。
老布殊內政失敗,有人把問題歸咎他在國內政策上朝令夕改的作風,最經典的是在開徵新稅一事上,於最後與國會達成協議前三日內四度改變主意。最後,老布殊在一九九二年大選年的國情咨文中,提出振興美國經濟的方案,不過當時民意調查都顯示,絕大部分人認為這是大選年的噱頭,而最終他未能成功連任,僅做了一屆總統。